这一章里,凶手以第一人称登场了,阅读的过程中有些激动,作为读者,终于“看见”这个期待已久的家伙,这个坏蛋了。
他交代了他与死者的关系,用了四个字“亲如兄弟”,简单的几个字,令我心头微微震颤。带着疑团继续往下读。
他还不敢相信自己杀了人,我得到的结论就是这场谋杀具有偶然性,并非蓄意谋杀,凶杀案四天后,凶手才慢慢适应自己是凶手的角色。
用了一大段一大段萧瑟的冬景衬托凶手杀人后的悲伤落寞的感受,他一连几天都彷徨不安,只得去咖啡厅听人说书,令自己慢慢镇定下来。
还交代了死者的名字,他叫高雅。杀他的原因也隐约透露出来:这个家伙不实的指控将威胁到整个细密画家群体。
苏丹陛下命令喜欢威尼斯画派的姨夫率领徒弟们仿照威尼斯画派的技巧,秘密绘制细密画插图。高雅的身份是描金师,是负责细密画最后一道工序,他和杀手画家一样都是反对违背细密画传统的行为,又不敢公开违抗苏丹的命令。高雅被杀是因为杀手企图破坏“大逆不道”的细密画作的完成,凶手害怕他去揭发。
每个细密画家都有自己的“风格”,文中为了说明“风格”这个属于画家特质的概念,作者花了较大的篇幅去举例子,谈到了细密画创始人贝赫扎德的一幅画,这幅画有创作者明显的风格,甚至不需署名就能知道出自谁家之手?
作者为何不厌其烦的插入这样一个事例,还讲得生动有趣,有什么目的吗?对整个小说的构思有什么作用?事实上,通读全文后,你会发现作者是故意这么安排的,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个画家案例,那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意外说明细密画家即使不在画作上留名,也能从他的“风格”种读到作者的信息。
意味着凶手不在画中留下痕迹,比如不署名,也能从他的画作风格中找出蛛丝马迹,这是为下文做好了铺垫,为找到真凶做好了铺垫,是隐藏不住的。
凶手是个出色的画家,且看文中的描述:
没有人能比得上我,无论是调色,装饰页缘,编排书页,选择题材,勾勒脸孔,描绘纷乱的战争及狩猎场景,刻画野兽、苏丹、船舰、马匹、战士与情侣都算在内,没有人能像我那样专精地把灵魂的诗歌融入绘画中,甚至我镀金的技巧也无人能及。
如此优雅的画家也痛下杀手,前文还交代死者死的好惨,脑袋都被砸烂了。
我追上去用尽全力狠狠砸向他的后脑。速度之快、动作之粗暴,连我自己都吓得愣住了,仿佛石头是砸在我的头上,甚至我都感到了疼。
优雅的细密画家也是粗暴的凶手,作家想表达的双重人格或人性的丑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