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的开学典礼上,女教授以“珍惜”为主题的演讲得到网友的普遍关注和热烈反响。她说,你可以像《潇洒走一回》那首歌唱的那样“我用青春赌明天”,但千万不要“用健康赌明天”,要平衡好学习与锻炼身体的关系,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青年人……
要平衡好学习与锻炼身体的关系,对中学生来说,或许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了。先前就有北京某中学生家长晒了这样的一条老师发来的短信:“请确保孩子完成4篇古文的注释,13篇古诗的默写,再复习名著、字词、阅读思路等内容,两篇作文一定仔细琢磨评语和范文。”
这只是当晚的语文作业,不包括英语、数学、理化等科目。这种遍布全国的“中国式作业”使孩子们不堪重负,除了上课,就是做练习,做试题,这就是孩子们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生活的全部。
真的非要这样才能掌握知识,学好本领吗?是我们的孩子太笨?
黄武雄在《台湾教育的重建》中说,西方国家的教育就给孩子很多游戏与自由探索的时间。我们的孩子用几倍于西方小孩的时间在做功课,但同时代相比,绝大部分的重要创造和成果,包括好的文学艺术作品、社会科学重要的理论、自然科学突破性的研究,却是西方人做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在少数杰出的东西,但成就与付出不成比例。问题在哪?是我们的教育过分追求分数,压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造成这样的局面,责任在学校?不是,准确来说不全是。学校也是有苦难言,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就看这个。
原因在教师?教师也不愿这样做,学生辛苦,教师何尝得以轻松?学生6点半早读,班主任老师们一般得5点半起床,他们也要赶在早读课上课之前到学校。每周有三到四晚要值班,这就在10点半之后才能离开。除了上课、辅导,大部分时间就是出精选习题,出试卷,没有其它的业余生活。他们要面对学校的要求与家长的期望,这都是他们的重负。
再看看家长,谁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吃亏?他们也被绑上了“战车”,在为孩子的学业奔波,学生还没放假,家长就为辅导班报名、选辅导老师的事操心了。他们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孩子输在起点上,生活在社会底层,成为失败者。
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甚至是教育管理部门,都知道这样做的后果,都在抱怨这个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甚至会骂这该死的推残人的“应试教育”,但每个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其中的“推动者”。
教师难道不知道学生的辛苦?他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作息时间和作业量,但放假了,同样布置数不清的练习要学生完成;家长呢?不是发觉自己的孩子“又瘦了许多”吗?当孩子想到外面去透透气的时候,当孩子在电视机前听一听歌的时候,家长不都在催促孩子回到课本、习题上去?
因为谁都觉得输不起。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认识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深层问题――要出人头地,不能输!你要成功,你就得超过别人,打败别人,人生如战场啊。上好的大学,找好的工作,都要去拼,要竞争,否则,你永远就生活在社会底层。努力学习不只是为了收获知识,丰富和成长自己,更多的是为了战胜别人,掌握超越别人和取胜的本领。这种带着畸形的价值观,才是问题的关键。
或许,家长们会说:社会都如此啊,难道我们看着孩子被社会抛弃吗?这正是大家普遍的心态。只是,每个人都想着打败别人自己才能成为胜利者,世间又有多少个是真正的胜利者?如果以这样的代价来追求所谓的成功,无疑是杀鸡取卵,得不偿失。
是的,孩子们得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人生。但不能“用健康赌明天”,不能因此而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东西――健康。为此,很多有见识的家长都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不愿孩子放弃,落后于社会;一方面又担心孩子被这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精神焦虑所压垮。追求美好的生活,却容易因之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
其实,问题似乎也很简单,就是明确教育的“底线”――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一切拼博与追求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目前的体制下,家长、学校老师们不能完全抛弃考试分数,但应该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孩子的身心健康。正如某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你的学生每天睡眠不足6个小时,纵然有很多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这又有什么好自豪的?这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健康”这一底线。
“体质不强,谈何栋梁?” 是的,“本钱”没有了,还谈什么革命?家长、教师们不能为了学业成绩而随意剥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时间,让他们远离操场,远离活动场所。
事实上,不侵占孩子的休息时间、课余生活,舒缓孩子们紧张压力各种心理负担等这些基本行为,我们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如保障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严格执行科学的作息制度,假日不补课,不开设什么辅导班,布置适量的作业等等。
这又重新回到了“减负”这一古老又常新的话题,“减负”如果没有真正地解放孩子,没有真正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无论口号喊得多响亮,这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