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枫间月明” 文学/音乐/建筑设计/外国语/健身/骑行/生活品质。
就是两个无知小子,尽力写些鲜活有趣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在评论区讨论许多许多事情!(公众号草创未就,莫怪莫怪哈哈哈哈)
长文解读电影《搏击俱乐部》
(本文包含大量剧透,介意者绕行)
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是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于1999年发行的一部悬疑惊悚片,电影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由大卫·芬奇执导,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海伦娜·伯翰·卡特等主演。
这部以人格分裂为核心主题的影片,通过大卫·芬奇一贯的黑色小清新的叙事手法展现了主角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人格分裂产生第二人格泰勒(布拉德·皮特饰演)的全过程。
从创建第二人格泰勒开始,到借助自己的第二人格实现自我突破,再到最后对已然彻底失控的泰勒实现绝地反杀,主人公实现了对自我价值的最终救赎。
全片贯彻着一种疯狂而优雅的暴力美学,它所展现的是一种与当今世界高度秩序化、社会化的生活完全背道而驰的理念。但是,疯狂的作品也许并不荒诞,荒诞的是这个世界本身。
面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每个人在内心深处也许都期望拥有一个泰勒。人们渴望去反叛,人们渴望用新的生活,人们渴望更好,人们渴望自由。
本文将从第二人格开始,探索《搏击俱乐部》中关于混乱与秩序、毁灭与生存、束缚与自由的一切。
1.关于影片中的第二人格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第二人格并不一定不代表精神疾病。
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人格(第一人格),在这个基础人格的框架下,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人还可能产生出更多的人格,这些人格也被称为社会人格面具,是人在为了应对外界一定的社会期待下,伪装了真实自我以后的人格特征。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这些期望并不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基础人格本身。影片中杰克第二人格的产生正是这种情况。他在潜意识里彻底厌恶自己人生的基础性的一些世界观、价值观,于是在失眠症等一系列事件的温床之中逐步创造出了自己的第二人格,潜意识中企图在这个第二人格的帮助下,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
2.秩序崩溃的边缘
在影片的开头,芬奇用一系列具有跳跃性的叙事性镜头为观众展示了杰克作为一个大公司职员机械、单调的生活。
杰克是一个失眠症患者。除了描述他的病情,影片开始的介绍也令观众仿佛患了失眠症的杰克一样昏昏欲睡。
重复——Everything is a copy, of a copy, of a copy.日复一日的重复的工作,杰克甚至能从上司的领带图案上判断出今天是周几。
秩序——在一个从垃圾堆中缓缓抽出的镜头里,导演配合着台词展示了资本主义高度秩序化的社会。
IBM stellar sphere,the microsift galaxy,the planet starbucks, 这些作为资本主义代名词的如宇宙般庞大的企业俨然已经掌控了杰克的生活。
杰克喜欢买各种精致的家具,喜欢坐在马桶上翻阅高档家具制造企业的宣传册,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自我价值与存在感的满足。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在这样一个磨灭个人价值的环境里,杰克用来标榜所谓个人价值的方式,与那些磨灭他个人价值的事物,系出同源。
一切都在齿轮运转的平静声音中绝望着。一切走向了崩溃的边缘。
3.混沌中的诞生
秩序的崩溃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如泰勒的出场。
患有嗜睡症的杰克,生活中始终是浑浑噩噩的。真实的事物变得不真实,这也就给了不真实的事物出场的机会。
有趣的是,第二人格泰勒的出场,其实早在观众意识到之前。
这五个镜头可能很少有朋友能注意到。前三个镜头里,泰勒仅仅在一帧的瞬间闪现,如果不把电影一帧一帧地细看,就算观众看的很仔细,也只是一个一闪而过地影子。而后两个镜头,泰勒则是巧妙地隐藏在人群中。
那么导演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是在模仿,模仿杰克精神世界中第二人格的产生过程,是对尚未出现完全人格的泰勒的外化的隐喻。这样处理镜头的手法与第二人格的产生方式之间形成了形式与内容的互文,实在堪称鬼斧神工。
随后便是泰勒的正式出场,然后一步步把杰克引上一条反叛一切的不归路。
4.毁灭即是生存
这是泰勒作为完整人格的第一次出场。
从刚一出现,他就展现了明显的暴力倾向和奇特思维——酷爱制造炸弹。
泰勒自始至终都在用暴蛮荒的行径试图摧毁秩序,有的是明目张胆的打砸抢,有的只是略带黑色幽默的奇怪戏码。
泰勒把色情镜头剪入普通电影,仅仅为了表达他后现代式的嘲讽。
这些荒唐的无法为大众所接受的行为,正是他内心愤怒的宣泄。而且,泰勒并为就此止步。他不光要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光要打破现有的秩序,他还想通过暴力建立新的秩序,践行所谓的泰勒哲学。
不知道这些语句读者看来是否熟悉。通过暴力的手段,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没错,他引导了一场革命。
他建立了搏击俱乐部,在这里人们尽情地挥霍暴力,企图获得内心的救赎。
他在各地扩展俱乐部,建立分支,并且逐渐组织起一支信奉他的信条的私人军队。他指挥着这支军队,在城市里进行着漫无目的的破坏行为。
这一大破坏计划的规模发展的越来越大,最后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影片最终被推向高潮。
5.泰勒的自由哲学
在进入高潮剧情之前,我们必须要思考,泰勒的破坏行动与单纯的暴徒行径有什么区别?
答案是:没有区别。
恰恰相反,泰勒的行为就是单纯的暴力行为的典范。
他的暴力没有目的,他信奉暴力,只为了在暴力本身中获得救赎。
他的暴力是与自我的搏击。
于是在这样的暴力之下,催生出了泰勒的自由哲学——放弃一切之后,才能获得自由。
他鄙视一切奴役个人意志的事物。
在杰克房子被烧毁、投奔泰勒时,泰勒为杰克开启了新的人生观。他引导杰克否定了原本生活中所珍视的一切:现代媒体、高级家具、时装潮鞋。
他的生活中,物质匮乏到了极点。他的把生活建立在一片废墟上。
他充满自信地把这种价值观向他的信徒传播。
摆脱物质对于自我的束缚,是泰勒引导杰克获得自由的第一步。
而下一步,才是关键——摆脱来自我对于自我的束缚。这句话读起来怎么都不通顺,但别急,情节给出了解读。
这个场景颇耐玩味。杰克和泰勒相互倾诉着内心深处关于父亲的创伤。事实上,因为二人其实是一个人的不同人格,所以这两种诉说其实是对于这一创伤在不同角度的理解。
人很难走出过去,而无法走出过去,便无法获得彻底的自由。
于是泰勒把他的引导上升到逼迫。
泰勒把灼伤性的碱洒在杰克手上,强迫他感受当下的痛苦,强迫他感受自己的命运,强迫他接受一切,也就放下了一切。
他在公路上不握方向盘猛踩油门,让汽车随机行驶,告诉杰克抛弃的重要性。
一个更有意思的场景是,泰勒拿枪逼着一个便利店职员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便是泰勒的自由哲学。
抛弃一切,才有自由。
6.高潮——终获自由
如果说在高潮到来之前,泰勒都是在一步步引导杰克去寻找自我的自由的话,那么杰克的“成材”,便是这个故事的终点。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样才算“成材”呢?在那一刻到来之前,这个答案也许只有导演清楚。
超出控制
泰勒的行动逐渐失控。杰克试图阻止他的私人军队执行炸毁信用卡大楼的任务,然而却发现为时已晚。
看过电影《浪潮》的朋友应该能发现共性。当群体坚决信奉一个意志时,这个群体已经成了意志的化身。这时,即使是这个群体的首领——杰克(也就是泰勒),也无法阻止他们,因为这相当于在于自己的意志作斗争。
而杰克,的确开始了这场斗争。
主次人格反目
杰克试图逼迫泰勒放弃任务,但完全无法与强大的泰勒抗衡。
于是,一切回到了原点。
这是电影开头的画面。
泰勒拿枪指着杰克。
在强壮、聪明、意志坚定的人格泰勒面前,另一个主人格杰克显得弱小无比。这个次人格即将要完成对主人格的吞噬。
然而,杰克已经不是片头的那个杰克了。他在泰勒的引导下,“成材”了。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充满着悖论式的情节。
战胜泰勒的唯一方式,是成为泰勒。
而标志着杰克成为泰勒的镜头,也就是全片的最高潮,就在这。
放弃一切,才可获得自由。
杰克朝自己开枪,毁灭了自己,也就毁灭了泰勒。
杰克的子弹打偏,仅仅击穿了脸颊。
至此,杰克从摆脱外界的束缚,到摆脱自我的束缚,最终完成了向自由的进化。
在影片的最后,另一条本文没有讨论的支线也得到了完结,摆脱了自我的杰克接受了玛拉,一切像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最终回到了原点。
“With your feet in the air and your head on the ground",随着这首叛逆摇滚Where Is My Mind,杰克与玛拉牵手看着窗外大楼一栋栋轰然倒塌。
全片结束。
以此文
敬自我
敬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