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无物永驻
生活的压力、物质的束缚、精神的虚无……凡此种种典型的困扰,都是电影《搏击俱乐部》传达出来的主题。
这部充满哲思的经典影片出自著名导演大卫·芬奇之手,自1999年上映,迄今为止已逾20年,而时至今日,它所呈现的依然是许多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依循它的指引,我们或许能够更加看清自己困顿与挣扎,明白那些迷茫、压抑与焦虑感的根源,并选择作出勇敢的面对。
自我与本我的分裂
影片的主人公杰克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与现代都市中的大多数一样,工作与生活条理分明,一切稳定而秩序。
电影中描绘的场景,一如我们平日里所经历的:人手一杯的星巴克咖啡、简易拼装的宜家家居、套餐饭与洗护组合……这些随处可见的标准化物件,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定义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习惯。用杰克自己的话来说,他所处的正是由“IBM星区”、“微软银河系”、“星巴克星球”所围绕的现代生活。
而处在整个工业文明当中的社会,也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杰克可以通过老板领带的颜色来判断今天是周几;在每一次出差中,重复着高度一致的行程和体验。
唯一可以算得上特殊的,是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
他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去参加教堂地下室的睾丸癌互助团体,去见证所谓真正的痛苦。他试着与那些罹患各种绝症的人们互相拥抱,哭诉自己的悲惨境遇,来获得一种短暂的情感抚慰。可惜,他的病症并没有得到根除,反而逐渐恶化。
在病痛与琐碎生活的折磨下,杰克逐渐分裂出自己的第二人格——泰勒。
与本体截然不同,泰勒的种种言行举止都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他所做的工作,与其说是为了谋生,倒不如说是搞破坏来得贴切。做餐厅服务员时,他朝着汤里撒尿;做电影剪辑师时,他则故意在原本纯洁的情节中插入一些毫不相关的淫秽镜头。他反对工作与上级的压迫,坚持扮演着自我本真的角色。
泰勒健硕的身材、不羁的性格、无畏的勇气等等,恰恰弥补了杰克所欠缺的部分。可以说,泰勒正是杰克潜意识里理想自我的化身。而当这种理想不断膨胀,潜意识从压抑状态开始走向觉醒,泰勒便超出了杰克所能控制的范围,成为了一个具有思想的独立存在。
因此,双重人格的分裂表面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实际上正是自我与本我之间的对决。
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自我如同一条莫比乌斯环,是一个具有两面但统一的整体。既融合共生,又相互决裂。
在我们对自己、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心生不满的时候,往往习惯于选择像杰克一样理性克制、默默吞咽,去对抗消极的情绪,压制住愤怒的本能。
但与此同时,我们内心深处那个泰勒式的理想形象,也在不安骚动着,他拥有质疑的精神、反抗的勇气,他或许在想象层面帮助我们出一口恶气,当然也会与拥有理智和顾虑的我们本身暗暗较劲。
诚如杰克和泰勒,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本我与自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根源于更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因素。
物质与自由的对决
与醉心于“买买买”的现代人一样,杰克沉迷于家居装潢,对着产品目录不停地往家里添置新的物品:成套的咖啡杯、家用运动脚踏车、带有绿色条纹图案的高级沙发、装有再生纸灯罩的环保台灯……物质上的富足成为了他获取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可是,物质终究是脱离人体本身的存在,所以也终究难以获得永久的保全。当杰克出差回家,发现一场有意无意的瓦斯爆炸,已经将他精心建造的美好家园尽数焚毁。所有的家具变成了彻底的废品,而他无所依归,只能被巨大的失落感包围。
这不仅仅只是财富上的损失,或许更是身份感的剥离。消费社会中眼花缭乱的广告,刺激着人们购买欲望的同时,也用它隐蔽的手段,让商品成为了个人风格的代名词。就像地铁广告把GUCCI内裤与男性气质联系到一起一样,通过消费,通过对物质无节制的占有,人们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特殊风格,获取了特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并因此得到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
但正如泰勒所说:“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并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中的其中一个。”
他一眼洞穿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并拒绝遭受物质的奴役。
泰勒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抛弃一切,才能获得自由。身外之物的负累已十分沉重,物质生活稳定安逸的骗局则更加难以割舍。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耐人寻味:
一次,泰勒用枪劫持了一名便利店售货员,在他的逼问下,可怜的店员战战兢兢地坦白了自己的梦想其实是做一名兽医。泰勒拿走了他的驾照, 威胁他:如果你没有在未来的六个月内成为一名兽医, 那你就死定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似乎是遥不可感的东西。因此,人们更倾向于持续着当下安定有序的生活,机械重复着手头的无聊工作,懒得去问自己所谓“生存的意义”这类宏大得不着边际的问题。
或许只有当死亡的威胁迫近之时,才会人们顺从自己的本心;在最后关头,才幡然醒悟,选择奋力一搏。
这正是,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才得到自由。
文明与肉体的撞击
如片名所揭示出的,“搏击”是整部电影中至关重要的元素。然而,大量充斥着暴力色彩的打斗场景,却也成了它最饱受争议的地方。的确,这样的风格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引人不适甚至反感。
如果你也深有同感,那么恭喜,你确实是现代社会中合格的文明人。
其实,如前所述,在泰勒还是杰克的时候,并不是没有尝试过所谓“文明”的解决办法。他积极参加互助团体,试图通过冥想达到内心的平和。而事实证明,心灵洞穴中的“精神动物”并不能给他带来救赎。
因为杰克的病,根源在于病态、异化了的现代社会。而诸如此类救助性质的社会机构,本质上依然是文明的附属品。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一位年老的癌症患者克洛伊,她向大家诉说自己已不再惧怕死亡,台下一时掌声四起。但紧接着,当她直言出自己身体欲望的时候,旁边的主持人却匆忙打断了她,抢走了她手中的话筒。
与暴力一样,性也是文明社会的禁忌。相似点在于,它们都回避了肉体的重要性,回避了肉体上那些感性的成分、正当的欲望、暴戾的本能。
而泰勒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对现代文明作出反抗。贴身肉搏是最原始的斗争方式,因为直接,所以强烈而彻底。
他在城市的暗部组建了搏击俱乐部,组织成员相互打斗,他们折磨自己身体的同时,却也磨炼出了日渐强大的意志。
这就是泰勒的生存哲学。不再是躲藏到内心的洞穴中,寻求精神上的疗愈,而是选择直面来自肉体的痛苦,追求真切实在的感觉。对他而言,疼痛,甚至生死,都不过是分外飘忽、无足轻重的事情。
在泰勒的领导下,搏击俱乐部的势力开始外扩,逐渐遍布了全国各大城市,成员数量越来越多,并且一个个训练有素,无条件地服从于泰勒的长官意志,宛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时机成熟,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发起了面向社会的破坏行动。从一开始街头的寻衅滋事,慢慢演化为计划周密的大爆炸。影片的结尾,象征着物质文明的金融大楼在爆炸声中纷纷坍塌,这一场面极为震撼人心,画上了它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搏击俱乐部》是极具批判色彩的电影,它所传输一些反社会倾向的观念,有必要加以审慎地看待。但它的可贵之处也正在于此,这也是它多年来一直好评不断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是,文明需要秩序,社会发展需要消费欲望的唤起。但是,这一切并不是天然地就具备合理性,所以反抗意识和批判精神永远不可或缺。毕竟,真正可怕的奴役,是我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
因此,处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在遵从社会规范的同时,也需拥有自我的独立精神。既要做安分守己的杰克,但也不应遗忘、不应回避自己内心里的泰勒。
要知道,杰克和泰勒的对决永远都在,自我与本我的挣扎没有终点,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理想与现实彼此拉扯的过程中寻求一种平衡的力量,通过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促成自己与社会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