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这篇文心中是有遗憾的,因为和我的初心不同。本打算把关于洛阳的几篇文章研究之后再下笔,可是经久之时《洛阳珈蓝寺》我有时间时未看完,想看时已没心境了,《洛神赋》也迟迟耽搁未曾翻阅。如今的生活不算太忙,自给自足随意由想象而生活,有时间、有支撑自己的微薄能力。让我这个内心戏十分丰富表面沉默无语的幻想行动派可以自由地矛盾着。但、心境我也渐觉不如以前,浮躁时看不懂只言片语。我怕再不下笔,连这一丝感觉都抓不住了。所以,还等什么?还等谁?想做的就行动吧,无须多言。
去洛阳是突然而偶然的,本来也是计划挑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去,一睹牡丹富态芳颜,拜一拜龙门天佛。但那天忘记为什么,自己就突然动身了。
下了车觉得这个城市既大又小、既新又旧,基础设施还算完善,但行人并未有相应的匆匆,沿街两旁低矮破旧的房屋下是富丽堂皇的潮流店。
牡丹已过盛期,直奔白马寺而去,倒也收获了美丽。
白马寺建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求佛于印度,建寺安僧于洛阳,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白马寺。它为中国第一古刹,大小乘佛教都在这里发扬光大,也为中国第一诗经道场,不少高僧在这里翻译经文。《洛阳珈蓝寺》一书对该寺评价颇高,“竺法兰和摄腾*两位高僧取经而归,以白马载回,建寺而贮…”足见其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寺宇不大,没有高耸蔚然之感,但小巧而庄严、清澈而肃穆。万字轮回纹的窗格前一小小的白瓷瓶里供养着青翠圆叶水植,禅意无限。印象最深的另一处是一檀木佛屉,雕刻精致绝美,花纹细腻柔软,经世之久,黑红发亮。忘记其中供奉的是不是是横三世中的往生佛了,只记得有信徒拿清丽的栀子花供于其前后,淡雅超俗,让人心生清凉和宁静。唯一是寺里撞钟求缘之人太多,钟声杂乱而轻浮,时而传来、破坏气氛。
还有就是寺里有一处建筑“清凉台”,甄嬛小主与十七王爷在清凉台的厮守引得许多游客争相拍照,只是此清凉台非彼清凉台。
至于龙门,听有人说:有什么好看破破烂烂的一堆石头,有人说:也就是高高大大的一堆石像,没什么看头。你看,破破烂烂说明其年代久远有历史感,高高大大说明其宏伟壮观,没什么看头说明其线条质朴藏真,近无纹饰不花哨。但其实,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那是一个大气、飘逸的年代,绘画和石刻线条都有了流动感,只是佛像稍瘦擢、有一种清修苦行的感觉,即使普度众生也不以此自得,只是藏在心里默默而为之。所以那时的佛像看起来低调、清濯,遗世而独立。到唐代受社会风气影响佛像开始变胖、眼帘低垂眼角带有更深的笑意。更加雍容慈祥、威而不严,佛像神态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有一种普度众生的自豪感,为了增加其神圣感和威严,佛像也造得更加高大,武则天曾在都城造大佛,巍峨耸立、俯视整个皇城。
因为匆匆和浮躁,过龙门而不入,并不觉遗憾,因为我总觉得像龙门、敦煌、故宫这样的地方一定要没事的时候去看、去抚摸、去品味、去感受。所以你一定要是个闲人,不仅无身外事、不必来去匆匆,而且还要无心上事、做个思想的闲人才能气定神闲味儿自得。
有缘的一切总会再遇、以一种清净从容的心态、在刚刚好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