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听到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老约翰.施特劳斯作曲。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这让我想起了一起人、事、物。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广西的一个边陲小镇上度过的,直到高中毕业。那里有我的半拉子青春的痕迹。
小镇依河而起,但却非交通要道,在没有公路的年代,船是最便利的出行工具,每到“街日”,码头上便挤满了客舱,载来的是十里八乡的农民,有鸡有猪,有瓜有果,有柴有米,有买有卖,的确热闹。
我爷爷就住在离码头不远的地方,那时候,黑白电视初见,一条街有两部,算是奢侈品。但我爷爷家的电器也不少,除了手电筒,还有那种可以背挎的收音机,另外,就是一个电唱机。
这东西,可能大家现在都只能够在博物馆里有见了。什么牌子我记不得了,自然是国产的。
我读小学的时候,放学就跑去放唱片,收音机里的节目没得选,而且说废话的时段还比较多,但是唱片就不一样了,可以随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曲目。
那种唱片,不是现在还偶尔流行的发烧黑胶唱片,是很薄、甚至于可以透光的塑料片,颜色也是五花八门,红、绿、蓝为主,也容易折坏。那些被折坏的唱片,就成为了小孩子们当有色眼镜的玩具。多么贫瘠的年代!
我爷爷以前虽然是个木匠,偶尔也做点小生意,但骨子里的文艺范还很正。在一个连图书馆都没有的小镇上,他这一部电唱机,绝对是个镇房之宝。
唱片的种类其实不少,但我记得的只有这三种:相声、交响乐、粤剧。爷爷最喜欢听的是粤剧,什么文千岁之类的演员。而我听得最多的是相声,八十年代的那一批正经、主流的相声演员,现在想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好笑的,唯一的好处是,我的普通话口音,没有我那些壮族小伙伴们那么重。
然后,就是一些各种各样的舞曲啦!说真的,除了《春之声圆舞曲》、《森林圆舞曲》,还有,就是《蓝色多瑙河》,我一直觉得这舒缓悠扬的旋律,“说”的就是我们家后面的那么河,我从小在那里游泳、嬉戏。
其它的,就想不起来了。我那时候才上小学,哪记得这么多!但是我记得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因为包装目录上,他们重复得太多了!哈哈……
后来,电唱机坏了、爷爷也去世了。他们都成为了历史,但音乐的旋律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