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让孩子管好自己?这是令很多父母极为烦恼的问题,尤其是遇到一个所谓的“熊孩子”。如今,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商、习惯、性格等方面的发展,但却很少有人重视孩子自我成长的“秘密武器”——自控力的培养。 孩子管好自己,家长才能省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会想尽可能的为孩子做更多的事,更希望孩子能一直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但很多事,孩子都需要自己去完成,这样才能给予他最好的成长条件。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做家长的可以帮助孩子成长,但绝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
从吃饭开始,以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让他自己做。孩子小时,大人可以从旁提供帮助,孩子大了以后,大人根本不需要在旁边,让孩子自己做就好。大人要记得,孩子自己做事时,你是个“帮助者”而不是“监督者”的角色,在孩子拿不动时帮个手,在孩子可能危及自己安全时提供保护,不要不停地提醒孩子,这事要这么做、那事要那么做。大人在旁边说得做得越多,孩子自己做事的兴致就越低。
孩子的事孩子做,孩子做的事孩子负责”。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帮助、鼓励,但是绝不可以代替。
妈妈的爱、肯定、称赞与鼓励非常重要
妈妈的应该要给孩子机会,让她能够获得真心协助与肯定的感受。虽然可能会有些麻烦,但请父母试着挑出孩子能办得到的事,拜托孩子帮忙,也就是妈妈先主动请求孩子协助。因为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工作,失误犯错的机率就会明显降低。这时候,只要对孩子表现好的部分充分给予称赞,往后孩子妨碍妈妈的情况就会减少。
坚持保持作息的秩序性
儿童是不懂作息的概念,但他明白规律。比如说早上先是起床,然后是穿衣服、刷牙、吃早点、上幼儿园,然后做什么,每个家庭不一样,但是你的作息在你的家庭里面必须每一天都要一样。
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爸爸妈妈,同时也包括家中的老人、大人、带孩子的看护者,都要坚持家中活动的设计性,都应该尝试来设计一些活动来帮助建立秩序感。
换位思考一下,大人自己干活儿时,旁边一直有个人指手画脚、说这说那,你自己是什么感受?孩子也是独立的小人儿,他情绪的丰富程度、敏感程度不逊于大人,真的不要老认为“小孩子懂什么”,小孩子懂得多着呢,只是大人往往不知道而已。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不光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让孩子掌握几种技能就可以了,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
许多研究表明,过度放任和过度严苛都不是最好的教养方式,更好的做法是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自由,同时也设立明确的界线,当孩子越界时做出公正的惩罚,并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因。这样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心智和社会发展,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而自主的人。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无戒21天日更营-第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