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寂静无人,拾一块木板,垫着屁股坐下。风,一阵阵吹过。深秋的夜,如悬挂在夜空的一轮月光,清辉中透着如水的清凉。坐下来的视野,除了地面,楼檐,抬头便是一片苍茫。月儿孤独,又自在。站起身来,立刻显现出四周的灯火,无数如星光闪闪。仿佛一下子,从旷野清幽走到了一地的热闹繁华。
一篇文章没有看完,手机没电兀自关机了。有点扫兴外,使自己在这静处思考。想到了三个词:成功,感情,独处。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一路上,身边的,书中都能遇到许多励志的人事,总会激发向往成功的激情。
李安,说他36岁时才长开,开始发力追求梦想。63岁获得(电影)终身成就奖。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30岁时困惑要不要当作家?向80岁的摩西奶奶请教。得到鼓励后开始埋头专心于文学,终成功写出很多受人欢迎的作品。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年开始发力晚不晚?有话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中年有这样的疑惑和不自信,可以理解。然而,纠结于此,不如放手立即去做。其二,什么是成功?就像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于己来说,成功至少是个人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这一方面更或是自己喜欢的,专长的。譬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他写作上的成功。所以,成功并非单以金钱、物质拥有来衡量。
感情,是人都有。我说的感情,是指人在不同阶段对待它的态度。年轻,十八,二十来岁,风花雪月,谈情说爱。感情容易受身体荷尔蒙的支配。喜笑怒骂,精力充沛。男女在一起,一晚做三五七回,还觉意兴未足。分手了,又总难忘。说是初恋,是第一次。实际上,记于心的这段感情,真的是有十分的感情吗?更多的是因为怀恋那逝去的最美好的年华,最无私的给予。到了中年,又有多少人能如年轻时那样认真来谈情说爱呢?现实生活,以及风雨的洗礼,掺杂的太多。顾虑,计算,得失。原本美好的事,变了味,失去了想要进一步的动力。本来激情澎湃,下一秒,蔫了,索然无味。不可能一晚三五七次,变成三五七天一次。这时的感情,不仅受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正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更切实的发自内心的呼唤,精神慰藉的需要。从这点看,中年更比青年重感情,懂感情。
到了中年,正应着那句话:越长大,越孤单。越孤单,越易独处。久了,习惯于独处。倾向于一种安静,理性的思考。生活的焠炼,人事的阅历,了解并懂得了,人之不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价值观念取向相左的人,是难走到一起的。懂你,不需解释;不懂,勿须解释。与其置身纷扰、热闹带来的烦恼、闲气,不如独处。独处,是独善其身的一个方面。独处的好处,不限于此。能让自己更自在,更能感受到自由,容易倾听到内心真实的声音,接近灵魂的脚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需要什么,想要过怎样的生活。包括思考什么是属于自己的成功?并为之付诸行动。
独处,也会感到孤单。想想每个生命,长大后,无一不靠自己。生活到底跟他人没有关系。孤单,才是人生命本来的样子。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
我习惯于独处。我也并不以此感到孤独。正是孤独,像一位老朋友,陪我度过了枯燥乏味的一天又一天,成了我时刻不离的伙伴。我们彼此了解,心通。
近来多数日子,话是极少的。并不是没话说,而是有话无人可说。甚至到了“十有九人堪白眼”的病态。至少当前状态是。
因此,应多点改变。所谓与时俱进,想想是有道理。固守自封,只会滞步不前,惨遭抛弃淘汰。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好事。可以排解空虚寂寞,忧愁苦闷。比如写作,致力写作,更多思考,认识生活,清醒懂得,也就不惧独处。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黑夜未偿不好,相较光明,我们更容易捕获到它宁静的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