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范校了,一学期回一次家。我第一次身揣巨款,因为爸爸会每次带500元钱,一大半是用来交学费,剩一百来元钱就归我保管,当然是放在银行里,用来坐公共汽车回家,还有一部分自己用。于是,星期天就会到市里去逛,走到“新华书店”去,看看那些语文课本里曾经有的书名,也开始实现真正地买书。《红楼梦》、《乱世佳人》、《荆棘鸟》《三个火枪手》《简爱》《复活》等,就是在那个时期阅读或购买的。借书仍然是经常的事,“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和同学都是相互借阅书,用现在的话来说叫“资源共享”。
也正是那个年纪的阅读,给我打开了一个世界。也许我们关注了故事情节,没有体会到环境描写或时代背景等的作用,但这种泛读也带给我们许多精神粮食。
那时,我也读当代作家汪曾祺、贾平凹等的作品。最遗憾的是没有同同学交流读书的收获,哪怕是讲一讲故事情节。其实读书是需要碰撞的,需要交流的。
工作后,每天的任务都重,对教育教学类的杂志读得多些了。学习那些教育大家们的理念,教学方法等,对中外经典的作品的阅读变少。另外就是阅读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商界》等。里面的文章也拓宽了视野,或是启迪心灵。
随着教学的需要,也开始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哈利波特》、《淘气包马小跳》等的阅读,也让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生活与思想。
进入网络时代,碎片化阅读也是自己阅读的一种常用方式,成为低头一族。
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我认为:儿时的故事类书读得多,就能增加阅读兴趣,为以后的个性阅读打下基础。必要的视听是可以促进阅读理解的,但不能依赖电视、多媒体。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应该选择经典的著名的作品,滋养自己多精神,促进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