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的小说家,余华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了解他是从小说《活着》开始。他的作品语言简洁洗练,冷静中透着力量。再宏大再悲壮的主题,在他的笔下都变得轻描淡写,时而幽默,时而荒诞,让你在莞尔一笑中回味无穷。这是一个优秀作家的本事。
这部小说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名叫许三观的送茧工,靠卖血支撑起一个家。在家庭遭遇变故时,许三观总是考卖血渡过劫难。作家余华把这个故事置于宏大的历史的变迁之中,我们可以从许三观的故事中管窥那个遥远的时代。
小说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第一次卖血,是因为受同村人根龙和阿方影响——能够卖血说明身体好,许三观在喝了n碗水之后(因为他们告诉他,多喝水血就被稀释,这样才不吃亏呢),到医院许三观终于把自己的血卖了出去。总共卖了三十五块钱——这些钱相当于在地里干了半年活挣的钱。许三观拿着这笔巨款,谁都不舍得给花。他觉得这些钱应该花对地方,他用了这些钱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成了一个家。婚姻之于一个人,无论什么年代,都是一件大事。因为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单位,而个人不是。许三观靠卖血有了一个家。第二次卖血是因为儿子一乐打伤了方铁匠儿子,他拿不出医药费,只好去卖血。邻居从二乐三乐的脸上看到了许三观的样子,可从一乐脸上却看到何小勇(许玉兰婚前的追求者)的样子。于是许三观认为自己替何小勇养了儿子,医药费该让何小勇出,可是许玉兰出门面仍然没有说服何小勇。方铁匠抄了许三观的家,许三观走投无路,只好“重操旧业”,去医院卖血还债。第三次卖血的钱,许三观给摔断腿的林芬芳买了补品(林芬芳是许三观一个厂的工人,结婚之前他对林芬芳很有好感)。这引发了家庭了轩然大波,先是林芬芳的丈夫找上门来理论,然后是许玉兰的谩骂。被抓住了把柄,于是许三观的家庭地位一落千丈了。第四次卖血是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年月,许三观卖血带全家人去胜利饭店吃了一碗面条。让一家人在灰暗的日子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之后,在一乐二乐下乡后,许三观为了让二乐早些回城,用卖血的钱请队长吃饭,看到这里,心酸不已。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不惮用自己的血为孩子铺就前程。还有一次卖血,更让人不忍直视,一乐患了肝炎,去上海医院医治,许三观一路卖血去上海,险些丢掉性命。对于命运的打击,这些最普通的人只能拼命挣扎,将血与泪一并挥洒。小说 最后,写到年老的许三观去医院卖血,还想寻找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可是血头告诉他,他的血都是死血,只能用来油漆了。这让许三观很是失落,曾经自己靠卖血度过一个又一个劫难,如今自己却一点用也没有了。是的,他老了,没有用了。
这就是许三观的一生,平凡而又普通。每一次卖血构成了他人生的一个章节。这本生活的书,很难读。这部小说中写到的卖血这件事,在那个年代,真的稀松平常。可是他们并不像根龙和阿方所说,卖血说明身体好。根龙和阿方因为卖血,身体亏掉,早早地死了。许三观是幸运者。
小说中写到医院的血头很让人惊诧,他们虽然地位不高,但是他们手里掌握着这些卖血者的生杀大权,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余华在德文版序中写道:“在那个年代,所有医院的血库都库存丰足,他从一开始就充分利用这一点,让远道而来的卖血者在路上就开始了担忧......他十分自然地培养了他们对他的尊敬,而且让他们人人都发自内心。他让这些最为朴素的人明白礼物的意义,这些人中间的绝大部分都是目不识丁者,可是他们知道交流是人和人之间必不可少的,礼物显然是交流时最为重要的依据,它是另一种语言,一种以自我牺牲和自我损失为钱太多语言。正因为如此,礼物成为了最为深刻的喜爱、赞美和尊敬之词。”血头这一职业已经消失了,但是这类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小说中还可以窥察人性,有善良淳朴也有自私自利,有人性的闪光也有人性的劣根。
小说的节奏把握的太好了,在看似纷繁难解的问题摆在眼前时,余华总能让人物自己的方式化解,有时候很荒诞,有时候很幽默。表面平静的语言却非常有力量,让人不得不惊叹作家语言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