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去看了《缝纫机乐队》,本来是抱着像看《羞羞的铁拳》那样畅快淋漓地大笑一场的期待去的,谁知道,竟然"没出息"地看哭了。
导演大鹏比较擅长运用"情怀"来恰到好处的调动人的泪点,用"追求梦想"这个看似很老套的词语来引起共鸣,依然是平凡英雄、小人物逆袭的故事,这次说的是摇滚。现在网上虽然有很多不看好这部电影的声音存在,但我依然觉得,只要用心拍了,并且让看的人学到些东西,就是好电影。
无论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就是在看别人的生活,让你看到别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从这些你没有经历过的事中得出一些共性的道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好的活着。而电影因为时间相对短,所以难免在人物塑造上有些单薄,所以就需要较多的能动性去将人物饱满化,同样也给了观众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有一篇影评这样说:你想书写畅快,你先得铺垫足够沉重的郁结,你想呈现热血,你先得刻画足够惨烈的困惑与挣扎。
不以为然。
因为电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详细的铺垫,只能让观众从细节布置中看出电影要呈现的故事的背景。比如从胡亮的"摇滚王子汽修厂"和他充满摇滚元素的房间就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状态,虽然生活光靠摇滚不行,但他依然没有完全放下摇滚,人总要不为钱去追求些什么。
高级喜剧是让人又笑又哭,又在夸张的表演中频频点头。
这篇观后感没有什么逻辑,因为大家都批评这部电影没什么逻辑。但逻辑是提前想好的,追求梦想哪会有什么逻辑,唯有不放弃。
所以就想到哪写到哪吧。有几个印象很深的片段,就来简单的写写感受吧。
1、影片最开始,程宫想让三个搞摇滚的人在唱歌时加上舞蹈,还要送他们去韩国整容,目的无非就是想包装成大家喜欢的样子。折射了现实中有多少人,为了迎合大众,为了别人的眼光,放弃了原本坚守的东西,成了鹦鹉学舌,反倒丢了自己的特色。
2、乐队成员中最小的是一个小姑娘,最大的是一个前破吉他乐队的成员,年龄跨度如此之大,却都冲破家人的阻挠加入了缝纫机乐队,这就说明追梦没有早晚,人人都有权利。
3、丁建国的爸爸是一个很典型的人物,他代表着那些在梦想和现实面前屈服给了后者的那一类人。也曾爱过摇滚,因为建国的妈妈生病,他说:我到街上摇滚能换来一个肾吗?也许那时候他知道了,钱才是王道。胳膊上"摇滚不死"的纹身洗了一半,因为怕疼。不过好在最后他还是支持女儿搞摇滚,在为了救女儿跟着人群往前跑时,跑的那么认真,那么搞笑,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有多少曾经热爱摇滚的人,被生活所迫,另谋出路。
4、广场上的大吉它雕塑是一个贯穿影片的重要角色,既见证了摇滚乐辉煌的时刻,也支撑着在摇滚乐不那么火的情况下依然热爱摇滚的人们。当程宫私下收了钱,在一个雨夜,大吉它雕塑被拦腰推倒,大家在雨中百感交集:程宫意识到自己错了,其他人却改变不了眼前的这一切。当胡亮嘶喊着拍打挖掘机让它停下来时,声音太小以至于淹没被风声雨声还有推土声中。小人物的力量在权势面前还是太渺小。
5、最喜欢看乐队在一起排练的时候,无忧无虑,就觉得如果不是为了钱、为了利,很单纯的干一件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是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心态肯定都会不一样,既温柔又坚定。
6、全片最燃的地方是站在大吉它雕塑下的百人合唱《不再犹豫》,请来了黄贯中和叶世荣,一百多把吉他,一排排的架子鼓,致敬摇滚,那是一代人的青春热血。
7、这部电影是大鹏写给摇滚“略显笨拙但真挚的情书”,因为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组建乐队,这也算是完成心中的一个梦想。
其实写了这么多,整部影片还是讲了小人物追梦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摇滚梦,但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无论现在做了什么选择,大选择也好小选择也罢,只要你能说:"无论再过多久,我依然不后悔。"
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