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最遗憾的事
陈如达
被人们称为幸福王子的赵六患绝症,眼看就要去会见马克思了,可弥留之际,他却好像还有什么心事,硬是咽不下最后一口气。
亲人张三问赵六,当年乡长要把他的女儿兰花嫁给你,可是你对兰花没有感觉,却偏偏跟穷姑娘阿秀眉来眼去,最后还走在一起了,如果当年你跟兰花,也许你这一生过得荣华富贵啊,这是你人生中遗憾的事吧?
赵六摇摇头说,我和阿秀从小青梅竹马,相亲相爱,跟她一起生活这几十年,我觉得很幸福。
亲人李四对赵六说,当年你是我们村的陶艺高手,县艺术馆请你去那里上班,想给你一个稳定的工作,可是你不干,所以你一生却过得飘摇不定,这是你一生中遗憾的事吧?
赵六摇摇头说,我天生喜欢自由散漫的生活,当年放弃那个稳定工作,我一点都不后悔。
亲人王五对赵六说,当年选举村长,村里人看你多才多艺,人品好,都想推你当村长,可是你拒绝了,你就错过了为群众服务的好机会,这也许是你人生中的遗憾?
赵六摇摇头说,我觉得为群众服务不一定要当村长,我创作的陶艺品,体现我们村的精神和文化底蕴,所以现在来村里开发和参观陶艺品的人很多,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有的亲人对赵六说,你想去的美景胜地都没有去;有的说,你没有做过一件行侠仗义的事;也有人说,你还没有活到你期望的年龄……
可是赵六都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最后,赵六那白头苍苍的母亲紧紧地握着赵六的手说,六儿,你这一生最遗憾的事是,其实你过得很幸福,而在我们眼里却总觉得你一直缺点什么……
赵六突然点了点头,然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人生中最遗憾的事》赏析
这篇微型小说以临终场景为切入口,通过多组对话层层推进,最终在母子对话的震颤中揭示出深邃的生命哲思。全文展现了三重艺术张力:
一、价值观念的碰撞场域
亲友们提出的"遗憾"(物质婚姻/体制工作/官职地位/冒险经历)构成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符号群,而赵六的否定形成强烈的价值对冲。这种对话结构宛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世俗成功标准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永恒矛盾。兰花象征世俗联姻的利益交换,艺术馆职位隐喻体制对自由的规训,村长选举暗示权力与责任的捆绑,而赵六以陶艺创作实现文化传承,在否定中完成了对异化价值观的解构。
二、叙事结构的递进美学
文本采用阶梯式否定结构:三次具体发问(张三-李四-王五)铺垫,三次群体猜测(美景/侠义/寿命)蓄势,最终由母亲完成终极叩问。这种叙事节奏犹如渐强的交响乐章,每个否定都在积蓄能量,直到"白发母亲"的出现将矛盾推向哲学层面——当所有具象遗憾被消解后,真正的困境显现:自我认知与他者凝视的永恒错位。
三、存在主义的生命寓言
赵六的临终场景成为存在主义命题的具象化展演。当母亲指出"我们眼里总觉缺点什么"时,小说陡然跃入形而上的维度:每个生命都是他人眼中的"未完成态",真正的生命圆满恰在于对这种凝视的超越。点头闭眼的细节极具震撼力——这不是对遗憾的承认,而是对误读的终极谅解,是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命题的诗意消解。
文末的留白艺术值得玩味:赵六的陶艺创作作为文化符号,暗示真正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性的精神传承。当游客因陶艺品纷至沓来,个体生命已通过艺术形式获得永恒延续,这恰是对"遗憾"最有力的反讽与超越。小说最终在存在困境中开辟出救赎之路:当生命与创造合一,所有世俗标准的丈量都将失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