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们什么时候会产生怀疑?
女朋友跟一名你不认识的男人合影时;一个朋友把你分组可见时;同事对你不坦诚时;明明付出很多却得不到结果时……
大部分人都产生过类似的怀疑,因为人性的弱点,但大部分人对于每天爆炸性的信息却不曾怀疑,尤其一篇文章若有十万+的阅读量,大家都会轻易相信。这份”相信”,其实基于两个理由——
一:众人的认知水平还停留在坐月子不能洗头。
二:没能力求证,所以索性放弃怀疑。
可是面对一件事情一条信息,真的只有“相信”与“不相信”,真的只有真假两个层面,难道
它们之间就不能存在一个“不确定”,因为相比一味的否决以及盲目的追崇,“不确定”我个人认为能够扩展一个人更多的认知。
2
譬如说毒品合法化。
可能大伙们一听到“毒品”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注吸毒是危害的,所以毒品一旦合法化必然会生灵涂炭、家破人亡。
但是毒品合法化后真的会这样?
我们不妨顺延毒品合法化的思路去想,假如毒品合法化了,你会去买吗?一个从来没吸过毒的人,不接触毒品的人真的会去买吗?
就像我从来不抽烟,我身边不少人抽烟,二十几年下来,我依旧不抽烟,即便有人跟我说,“你搞创作的,不抽烟怎样来灵感?”
我还连啤酒都不喝,我是酒精过敏体质,我也不晓得自己无法创作,更不晓得需要抽烟来提神,若是毒品合法化,我甚至认为社会不会乱或许更安稳。
因为毒品和合法化后成本必然会下降,成本下降了,就不会再出现拿刀四处砍人要钱的瘾君子,其次现在所有的毒品都是被外国黑社会操控(没错只有外国才有黑社会,我们国家没有……),外国黑社会的手段,我想大家都在不少电影里看过——逼良为娼,倾家荡产——若是合法化了,这类威迫自然会消失。其次质量也有所保证,现今所有的毒品都由底下工厂制造,缺少监控,毒品糅杂危害成分固然更多,若合法化了,高的品质必然也能减低对人体的危害。
毕竟一个东西被商业化了,它自然有办法走向良性,因为商家要赚钱,国家的法规也需要商家赚钱赚得有底线。
3
再拿我前阵子看到的一篇文章来说。
“目前全球的煤炭还能用多少年?“
笔者给出的答案是30年。
问题来了,我十岁时看过类似的文章,答案也是30年。十八年过去了,不得不怀疑写这文章的人是否体育老师教数学。
虽然说煤炭是有限,即便有人能给出一个准确的年限,我也是深感怀疑,不是人为数据可以作假,而是我是觉得世界上的煤炭是永远用不完、包括石油,不是这类资源真的能够再生,而是放在社会的层面上看,这件事根本是不能用数学那套——假设地球现有一万亿炖石油,全球每年使用两百亿炖石油,得出还能使用50年。
用不完的理由很简单,物以稀为贵。当石油变得短缺时,价格自然上涨、煤炭也是。之后商业模式就会支撑不了,商家很自然会放弃,继而采取其他方案,譬如电,以及本来比石油更贵的天然气,因石油的上涨价钱而变得合理。
《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还开过一个更大的脑洞,他在香港的演讲上说过:“人类不应该环保。”当时我的反应跟所有人一样,懵了,这人是否写书写疯了。
他说宇宙的资源太多,但我们投入环保的钱却总比航天技术多,为何不大力发展航天拥抱那个浩航的宇宙,反而吝啬这点小资源。
4
尤其对待“如何成功”的信息,大部分人基本不存怀疑,大部分都热衷看《降低你的期望值、幸福来的更容易》;《名人的成长都是从学会放下开始》;《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浪费时间》……
这种文章的架构都是列举名人例子来告诉你,“其实你也可以!”
难道就没人想过即便他人的成功可以复制,你也没位置粘贴啊。我是对这类文章最深感怀疑的人,因为我很清楚这类文章的架构都善用两种写作手法——
一:断章取义
二:头重脚轻
举个我偶像的例子:乔布斯,写乔布斯的人都会放大他的坎坷映射出他的成功,但我个人觉得乔布斯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家基因强大,确实是生来天才。乔布斯的亲生父母都是研究生,试着想那年代能够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像比尔盖茨的成功的确离开不家庭背景,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奉承 99%的汗水 + 1%的运气,总会放大努力忽视比努力更重要的机会以及核心因素。
如果你对关于成功的信息不表怀疑,认知水平很自然停留在别人粗鄙的话语里,即便感觉知道很多,其实都是缺少思考,它终究成为不了你的东西,你的认知大不了是张印满了字的纸,而非一个立体。
曾经我写文章别人会说我写得像谁谁谁,当时我挺乐的,觉得文笔已经跟大神一个级别,后来别人问:“郭栩鹏呢?属于郭栩鹏的东西呢?”
我沉默了,不懂回答,因为当初我的认知只停留在表层,我不曾对他人的作品产生怀疑,别人说他是最好,我便觉得得他是最好,以为模仿了就能快速成为最好。
不曾怀疑自然缺少深度思考。
所以我由衷希望大伙们对待一些外来的信息尽可能保持一点怀疑,保持不确定性。我偶尔写的一些话,你认为不对也没关系,因为这过程你会产生新的认知,这认知不一定是正确,但它至少能开拓你的视野,这不一样的视野其实就是现在很多人所强调的个性,也是很多成功人士都会谈及的一句:“你想成功,你要做自己。”
我补充一点,“至少你要意识到你自己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