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疗从业者,进出医院多了,所见所闻所感,加上曾有过陪护的经历,深知陪护的苦。
病有轻重缓急,医院有相关规定,家人不得空闲,经济条件允许,陪护不可避免。形形色色,天南海北,男女老少,感触良多。
年底岁末,窗外圆月高悬,银辉满地,已经落尽叶子的枯枝在风里适时摇摆一下,路灯下,月光里,光影寒斜,一片肃杀之气。
班上,新来一位患者,按规定需要陪护。陪床的是位阿姨,四十多岁,身着红袄,与医院的环境显得有点不那么协调,身材中等,面色慈善,言语带笑,一口方言,至少还能听得懂,声音纤细温柔,走起来不紧不慢,很和蔼,感觉像妈。
接班时,患者安静卧床,陪护在旁边走廊的凳子上打盹,眼皮早已对抗不过重力,皱出了几道岁月的纹,蜷缩着,眯着眼睛,坐不得劲,睡不踏实,好不难受。
床位紧张,地方狭小,加上一般规定不让陪护挤在患者病床,这种现象很常见,条件所限,没有太好的办法。
陪护,一个还算赚钱的行当,但是,其中的甘苦,只有当事人自知,熬!一夜不睡,或许也曾吃喝玩乐一个通宵,但完全两种状态下的熬,体验迥异,夜深人静,睡意朦胧,想眯还要顾念着患者,与生物钟顽强对抗,持久战拉锯战,真真的一个折磨。有时很矛盾,忙点好还是闲点好,遇到稍轻的患者,没什么特殊的话,也就是陪着,享受那痛苦的半睡半醒,迷迷瞪瞪的煎熬;遇到重患者,生活起居,擦身擦背,翻身端尿,洗刷用度,一时不得闲,时间过得能快一些,不过连轴转之后的疲惫和煎熬更甚。两相纠结,不得已而为之。
陪护,很少有年龄小者,大多是农村人,虽也良莠不齐,多数比较善良,尽职尽责,踏实肯干,朴实无华。为了家小补贴,舍不得吃喝,舍不得花销,就像那老牛,只知付出,不问享受,记得当时还想让父母去做这个行当,现在看来,幸好没做。更有些年龄大者,本该到了该享受生活的年纪,还在为了给孩子减轻一点负担,而忍受这无尽的煎熬。令人唏嘘。
陪护,没有节假日。农忙时候,大批的陪护回家抢收,逢年过节,大多也都回家团聚,供需矛盾紧张,工价翻番,留下来的都是撇家舍业,有时不禁扪心自问,这样的生活到底值不值?到底是生存还是生活?
每每在班上遇到,能力范围之内,给行个方便,有多余的床垫被褥,在空地旁边席地一铺,至少能蜷卧一会儿,舒坦一点,没什么特殊的话。及至早上起来,再收拾回来,一切恢复如初,让他们能积攒点精神,好继续下一天的工作。有时候,有些份饭,个别家境好的患者定了不用,扔了可惜,就给了陪护,多少好坏,至少能少一顿伙食不是?管闲事?或许吧。至少心里舒坦。违反规定?没有吧,顶多也算擦边球。
感同身受,才能体验到陪护的苦。家人渐渐老去,医院,一个不可避免的地方,或许,都会体验到陪护的滋味,虽然,陪床,照顾亲人是责任,但是无谓的消耗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能在无边长夜里得片刻清宁,养精蓄锐,将是多么温馨的所在。
多一点理解,多一分尊重,多给些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伤大雅,告慰心灵。
在这个寒冬里,奉献出一点温暖。在这个乱世里,涤荡出一股清流。
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也希望医疗体系能尽快完善,让陪护也得到应有的权利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