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傲雪如梅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雷阵雨
阅读与写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犹如鸟之双翼,交相辉映,阅读促写作,写作促阅读,相得益彰,紧密结合。
当你在写作的时候 没有素材可写,才思枯竭的时候。必须坚持输入,自觉培养读书兴趣,养成在阅读中积累知识的好习惯。
读[俄]列夫.托尔斯泰 的名 著
托尔斯泰的《幼年·少年·青年》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三部小说的情节是连贯的,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它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贵族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尼古连卡等一系列典型形象。
托尔斯泰多彩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瑰丽的俄罗斯大自然,使我们如闻草地的芬芳,如见森林的神奇,如置身黄熟的麦田……
在书中幼年时代,第七章《 打猎》写到
收获正在忙的时候。看不到头的浅黄色田野,只有一边连接着高大的发蓝色的森林,我那时似乎觉得这是最遥远的神秘地方,在它那边或者是世界的尽头,或是无人之地的起点。整个田野是麦堆与农民。
在密密高高的黑麦之间一些割过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个割麦的妇人弯曲的背,她把麦秸放在手指之间时麦穗的摆动。一个妇人在阴凉下边伏在摇篮上,以及散布在点缀着矢车菊的已割的田上的麦束。
农人的话声,马蹄声,车声,鹌鹑愉快的叫声,在空中成群飞翔的昆虫嗡嗡声,苦艾、草秸、马汗的气味,如火的太阳在浅黄色的已割麦田上,蓝色的远处森林上,浅丁香色的云上泼洒了上千的各种色彩与阴影,飘在空中或结在残梗的蛛网——这一切便是我所看到,听到,感受到的。
作者细腻,惟妙惟肖、美轮美奂的描写会带着读者穿越时空,欣赏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作家目光凝聚的焦点,还是尼古连卡的家庭。这是一个普通的贵族之家,有华丽、宽敞的宅第,有成群的奴仆,有专门的家庭教师,有丰盛的筵席,有热闹的舞会,有壮观的行猎……
托尔斯泰着力刻画了妈妈的慈爱,卡尔勒·伊发内支的善良和娜塔丽亚·萨维施娜无微不至的爱心,通过对教室、出猎、游戏、舞会等场面优美细腻的描写,使我们非常生动地看到了,十九世纪典型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图景,有一种温馨的气息拂面而来。
让我感慨的是,生活中有很多最细微的情感和最微妙的氛围,但几乎难以付诸精确的语言来描绘,就渐渐消失在记忆中了。
而托尔斯泰在28岁回忆往事时,却依然能以无比精准的语言,描绘往日稍纵即逝的点滴回忆。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两度落泪。一次是在看到书中童年的他认为自己爱上了索涅琦卡那段,生动极了。
当他看到一间地下室,竟然偷偷想,要是我们能在那地下室里过一辈子,而不被人知道该多好!
索涅琦卡回家以后,他兴奋的睡不着,在被子里蒙住头,仿佛就能看见索涅琦卡的脸,还能跟她说话,感动的自己都要哭了。
多么纯真的爱啊,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强烈的爱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些想法和举动,而一个人的一生,又能有几次这样纯粹的爱呢?
还有一次,是在描绘他和哥哥佛洛佳闹别扭。他打碎了哥哥的收藏,哥哥生气的推了他,大家就互相不理了。
他心里很难受,但又不肯主动道歉,别扭了一天,到了晚上上完课,哥哥叫住他,主动跟他说,你不要生气了,如果我做的不对,我向你道歉。
他终于解脱了,握住哥哥的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流出了眼泪。
其中他内心挣扎的描写,非常贴切,让我牟然想起,曾经跟妹妹闹别扭的情景。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冷战、较劲,真是非常让人难过的经历。
那种又生气又委屈的感觉,相信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很难体会。
看过全书,我仿佛时空穿越,看到一个连自己妈妈都对他说,不会有人因为你的脸而爱你的男孩,羞涩、敏感、爱空想、缺乏自信的成长着。
他跟兄弟姐妹们游戏时的欢笑、被妈妈抚摸时的满足、爱上一个人时的幻想、对家庭教师孩童式的真挚仇恨、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对变成大人的渴望、对理解力的敏感捕捉再次呈现在我的脑海。
让我不禁对托尔斯泰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投入感情的写作攻底而赞叹。
阅读了[俄]列夫.托尔斯泰 著名的《幼年·少年·青年》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作者细腻的、投入感情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细致生动让我记忆深刻。
无戒365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