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感悟

昨天我读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畅销书,思考了很多。苍鹭给蛤蟆做咨询的过程,也是蛤蟆自己回忆成长经历,慢慢打开心结,学着和过去的自己和解的过程,最后自己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在第一次咨询时,咨询师苍鹭就明确告诉蛤蟆,双方都要出于自愿,蛤蟆是为了自己做咨询,而不是为了其他的人。咨询是自己和咨询师的合作,这一点是咨询的基础。


人面对事情处理事情时有三个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确切一点的说,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包括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我们的核心,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蛤蟆最初的悲伤和难过,抑郁的原因就是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他形成了否定自己、道歉、讨好、内疚及恐惧的“儿童自我状态”,不能自拔,越陷越深,从而抑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的正如自己的父母,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了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父母自我状态”包括“挑剔型父母状态”个“审判型父母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父母自我状态”。我们要避免“父母状态”对于他人造成的伤害,更要避免“父母状态”对于自己造成的伤害。因此不要对自己过于挑剔,有什么不好的,都是自己的错,让自己永远陷于自责和痛苦之中,不断的审判自己,不能进入成长状态。因此要懂得爱自己对自己好一些。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的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要明白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我们可以用四个状态表示:也可以看图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如上图,你处于不同的坐标,对世界的看法就不同,就决定了不同的做事风格和方式。比如,“我不好,你好”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这种活法看起来很容易让人抑郁,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而“我好,你不好”这类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

来举例说明,如果预订了一辆出租车,可车没来,“我好,你不好”的人肯定就会非常生气,打电话骂司机。而“我不好,你好”的人就会悲伤,或许会想,自己是不重要的乘客。

“我好,你也好”是最好的状态,但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信自己,信他人。有这种状态的人,做事积极,理智。

咨询快结束时,蛤蟆渐渐获得了一种能力,让他在回忆时不再谴责自己,他能找到事件之间的联系,能客观的去看,而不再感到内疚,慢慢的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会以那样的方式发生?以及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蛤蟆在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蛤蟆又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读完本书,我理解了蛤蟆抑郁的原因,以及解开抑郁的方法。学会了深入思考人的做事方式的不同。然而我想的更多的是,对待孩子的方式。我要避免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中,要进入“成长自我状态”中做人和做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