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化债,小散我经常会想到国债、地方债和地方的隐性债的事。
为什么会想这个事呢?
是因为买了点股票,每天都期待财政对经济发展有大的刺激政策。前段盼来的财政发力政策是化解地方隐性债,是置换欠钱的欠债主,是允许地方发了新债去置换过去还没摆在台面上的隐性债,这个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可能不会很大,所以,股市就没有大的反应。
是因为,这债那债不是个小数值了,据官方公布:中国的政府债:国债30万亿元,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0.7万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4.3万亿元,合计85万亿。
是因为,甭管哪一级借的,只要是盖上国微章的,那都是要政府还本付利息的。小散从有一个数据中了解到,中央财政1到10月的财政支出中,其中国债本息支出就有九千多亿,大大超过了当期的科技支出,这个真不是个小数额。还有,一至十月,财政总收入是十八万多亿元,而总支出已经二十二万多亿元了,财政部负责人透露,今年全国全年的财政的总支出会超过二十八万亿元,财政支出的压力够大的了。
所以,下一步期待财政刺激经济,会有很大的空间与力度,这个期望值不能太高。不过,国家一年发债一万或两万亿用于新基建、小区改造、家电以旧换新、促就业、保民生等什么是会有的。
还有,国债,地方债,隐性债,一下怎么有了那么大的数量,这个人大监督了没有,这个也是值得思考?好像国家发债是通过全国人大,地方发债借债有很多好像没有通过地方人大,特别是隐性债?一个县,过去地方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时就花了大的代价的,现在搞出个什么经投公司,以政府的名义搞投资,他们投得准管理得好么?一个县仅这个平台就白白的背上少则几亿多则几十亿的债,这里面有没盲目举债,乱花钱或者是贪腐等问题?如果隐性债务中问题丛生,地方负责人换了一届又一届,流官制下,这个责任该谁负?
还有,化债,化债,要真的尽快地砸锅卖铁把它化解掉。不然,雪球越滚越大,假如过些年几种债合计过了百万亿,一年光付利息就是二万亿了,光这个支出就够财政喝一壶了?
现在,财政的压力这是摆明了的,以后提振经济主要是看货币政策了。
有人出了个主意,国家财政吸收转换地方债,再由央行直接把国家债拿过来,央行把财政负债的担子挑起来。
也有人建议,央行拿出十万亿作平准基金,用来稳定和适当抬高股市。因为,央行九月份创设的两项政策工具,落实到位不是很好,不如央行再创设平准资金直接入场!股市好了,科创企业上市也就多了,企业并购重组也加快了,产业转型也就顺畅多了;股市好了,消费升级也就有源头活水了;股市长牛了,经济发展会再度进入扩张状态,化债也会容易些了!
(2024.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