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到了么?早起穿鞋时竟觉寒气透骨。急忙在抽屉里搜寻着御寒之物。一叠崭新的鞋垫就这样抢入眼帘。
奶奶,我低声叫唤,一滴热泪滚出眼眶。
鞋垫是奶奶早年间就纳好的。小号,中号,大号依次排列,蓝黑青黄各种零碎布条拼成的垫面上,开满了白色的芨芨草,是那种田间地头极寻常极普通的野草。无人料理,无人怜爱,却倔强的铺满每一寸零星土地的野草。奶奶的针脚不成章法,或歪歪斜斜,或长短不一。但或白或红的包边却精致,精神。白色的粗线一针针,一行行,铺成一条条通往远方的小路,成为儿孙寻梦的路标。
奶奶,我叹了口气。泪眼婆娑中,一幕幕往事浮现眼前:
记忆中最先浮出的往事,竟是奶奶的打骂。放学后不肯拾柴,必会被奶奶一顿呵斥赶出家门;不愿扫地,奶奶必会踮起小脚,扬起扫帚柄作势欲打;夏日中午,烈日炎炎时,奶奶自己勤做,也必不肯让我们歇凉。"稻子该收了,赶紧去。"磨磨蹭蹭中,我们不情不愿的走出家门,后面必传来奶奶的怒骂:"懒鬼,一屋的懒鬼!"奶奶骂人也极有特色,骂我们不爱惜衣物时,说"王袍当蓑衣";骂我们懒散时,是"黄金杆掉在地上也不肯捡”;"活一日要一日粮","大富由命,小富由勤!"骂我们娇纵时,是"一块肉要煮熟吃。"
童年就在奶奶的打骂声中度过,以致后来有一段时间恨极了奶奶。但这种恨随之就被奶奶的爱驱走:夏日晩上,最喜欢的是奶奶的蒲扇,一夜扇到天明;初中在校住宿,奶奶必隔一两天就送来亲制的小菜;暑假是农忙的季节,劳累一天回家,奶奶必在餐桌上摆好了她从春天起就开始积攒并制作的咸鸡蛋,还有凉凉的汤面与滚圆的菜瓜。
我们兄妹三人参加工作后,家境渐渐好转,奶奶已不必去田间劳作。虽然一如既往的暴躁,节俭,好强,但终于卸下了她坚硬的铠甲,对我们也一日日的慈爱起来。奶奶的鞋垫就此开始垫入家中每一位成员的鞋中。有一次因事去了表兄家,在玄关换鞋时,惊喜的喊道:"你们家也有我奶奶制的鞋垫"奶奶的爱透过一块块碎布头,一行行状如野草的针线,不着痕迹的渗入每一位儿孙的生活。
有一次又回家去看望奶奶,走到院中,我就隔窗看见奶奶端坐在小桌旁,一头银发一丝不苟的挽成小髻,黑框的老花眼镜几乎坠到鼻尖,奶奶捻线,持针,纫垫,拉线。窗外的柔光刚好打在奶奶的脸上,奶奶竟如一尊雕塑般静美。我不由回想起奶奶留给我的最多的画面:记忆中,奶奶是健壮的,是行走如风的,尽管她身高不足一米五,小脚伶仃,但儿时经常见到的是她背负着一捆高过她半个头的柴禾,在落日的余晖中走入家门。或许是年岁渐老吧,不能背柴的奶奶就改为替儿孙纫制鞋垫。
寒冬腊月,棉鞋里有奶奶纳制的粗糙的鞋垫,暖意自上心来;茫然无助时,踩一踩奶奶纳制的坚实的鞋垫,雄心又起;漂泊天涯,脚底的鞋垫时常让我忘记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
奶奶在90岁后,不再有新的鞋垫以享儿孙。然而,每次归家去看望她时,奶奶必紧抓我的双手,以她的标准告诉我 :怎么又瘦了,要养好身体。今天,我再次捧起鞋垫,仔细端详 :那哪里是针线,分明是奶奶走过的一百年的风风雨雨中的 坚韧,执着,顽强......
泪眼朦胧中,我终于记起:奶奶已于今年,在百岁高寿后,长眠地下,至此已三月有余。那日送祖母归西,恍惚中回忆祖母生平:祖母兰,小名细香。七岁作童养媳,三十七岁守寡。自此携孤儿幼女,于风雨飘摇之中独立撑起一方天地。啃过树皮,吃过糠粑,受尽无良村人欺负……其间苦楚,自不必说。且喜晚景向暖,子贤孙孝,享五世同堂之福。
随手拿起一双鞋垫,垫入鞋中,粗糙的、坚硬的鞋垫时刻提醒着我:即使身陷泥淖,处于尘埃,依然不忘初心,不堕前志,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