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相信你和我一样,也有过无数次想要改变的时候。不满身材,想要减肥;熬夜变丑,想要早睡;职场瓶颈,想要切换跑道。然而,大部分的时候,“想要”并没有变成现实,年底复盘,还是躺了一地无疾而终的Flag。
改变真的就那么难吗?到底是意志力问题还是别的问题呢?
为了完成我的简书日更挑战,从今天起,我将通过跟随陈海贤老师的得到课程学习《自我发展心理学》,来和你共同探索自我发展的秘密。
改变的起点:知道自己其实“有得选”
“我很痛苦,我渴望改变,但我没有选择。”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往往是找理由的通用开头。
接下来阐述的理由可能是:“我还要挣钱养活自己/我爸妈不同意/我的实力还没到...”诸如此类的原因,而大部分可能是来自外在的,社会不公,难以改变的原生家庭的等等。
我也曾经找过这样的借口,将自己的“不行动”合理化。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因为没有勇气跨界,也怕吃苦,就选择了一份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但那时内心是矛盾的,每天都清楚自己对这个行业没感觉,也并不想把工作做得更好,只想做分内的事,到点下班。
虽然那时候朝九晚五,回家也有空闲,但是处于一种补偿心理,觉得做了一天不喜欢的事啦,好好放松一下吧。于是乎,熬夜,暴食,熬夜看剧刷小说,坏习惯接踵而至,状态也每况愈下。
和朋友诉苦的时候,朋友问我:“你为什么不辞职呢?”,自己就会有一种迷茫的怕,不知道自己该怎么走,于是就会说,“再看看吧,裸辞风险大,自己暂时还没什么积累,下一份工作怕不好找,我还要吃饭呀。”
真正走出那段时间,调整状态。开始发现其实自己一直有得选,于是我恢复了接商业广告文案的第二份收入来源,也开始尝试寻找更准确的职业方向,打开了分享的窗口,主动与外界链接。不仅收入方面有了改善,而且自己对于准备跨界也更加有信心。
正如陈海贤老师所言:
“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时,你已经做了选择;
当你用拖延逃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已经做了选择。
改变是一种选择,而不改变,同样是一种选择。”
所以我们改变的起点是:知道自己其实“有得选”。
我们为什么喜欢说自己“没得选”
我们总是期待着心想事成,但是容易忘记,很多的选择并非是100分。即便是80分,70分,那同样也是选择。现实的选择,就可能同时带着好处和代价出现,不可能去妄想只要好处,坏处一点都不碰。
选择,是在现实生活中做出的,而不是脑海里演练的。我们习惯说的“没得选”说的其实是面对当前可以做出的选择,你还没准备好付出代价。
我曾经对于工作找的理由就是,我要继续工作啊,即便我不喜欢,我还要吃饭。可是换个角度想,赚钱的方法难道就这一种吗?做自由职业者,去接商稿,我同样能活下去,只是需要面对未知的困难。想清楚这一点我才知道,不是我没得选,而是我不敢冒险,不想走出舒适区。
因为要扛起对自己的责任,强调自己有得选却没选,这并不让人愉快。“没得选”实际上假想外界有施害者,我们可以将自己作为“受害者”来推卸责任。
而陈老师给我们的建议是:换一种思维方式,放弃纠结“谁对谁错”,而去思考“有用没用”。
每个选择对我们人生的用处,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责任。
改变,是一件需要巨大勇气的事
老师在课上举了个例子,是《少有人走过的路》这本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医生自己的亲身经历。其实就是想说明,哪怕是心理医生本人,也有可能不自觉得,把属于自己的选择改变的责任推给别人,更何况我们是没有通过训练的普通人。
正因如此,我们才有必要更加得关注自己,不断得探索自我,日日自省,这个过程可能并舒适,却能磨练心智。但惟有从点滴做起,能拥有改变的契机,创造自我革新的奇迹。
明日预告:
能不能改变真的是依赖意志力吗?
怎样理解改变这回事?
更多精彩,明天见啦!我在简书等你。
对课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试听哦(´-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