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写留守儿童的文章,里面提到一个9岁的小姑娘,父母都在外打工,她已经独自生活三年了,父母每年只回来一次,其他时间都是她一个人。当记者问她你最想和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时,她有些委屈地说:“我不想一个人,但我能坚持,爸爸妈妈放心。”简单的字眼道出了一个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渴望和让人心疼的坚强。
每次触及“留守儿童”等类似字眼,我的心总会不由的打颤。虽然我曾经不是个留守儿童,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我都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也曾自己独自面对过孤独、害怕、期盼、思念、委屈,还有被逼出来的坚强。凡是留守儿童有的感受,我几乎一一尝遍。
上初中时为了方便我读书,爸爸在县城盖了房子,有了家。只是由于老家有生意要打理,爸妈不能陪我一起来,我就成了这个房子唯一的主人。试想,对于一个十二三的孩子来说,一个人住在周围没有几户人家的独立院子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学习,一个人面对一切,其中的不得已真是用五味杂陈也难以涵盖。
除了爸妈每隔一两个月来一趟外,平时早上没有人会提醒我快起床要迟到了,在寒冷的冬夜也不会有人给放学晚回的我留一盏灯照亮,在夜风大作的晚上,更不会有人陪着胆小的我做作业。当夜幕降临,鬼魅的黑暗施加给一个胆小的孩子的恐惧,应该是我那个时候最怕面对的。但是每当妈妈问我自己一个人晚上敢不敢在家时,我总是故作轻松的说“那有什么不敢!”其实,背着人我不知哭了多少鼻子,但我体谅家里的难处,怕爸妈担心,只能自己扛着。如果说我身上有一份坚强的话,一定是那时候被生活一点点逼出来的。
那是一段特别的记忆!只是,在这个标示我成长的回忆录里,还有比害怕、孤独、和没人照顾的委屈更记忆犹新的体验,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想念和他们突然到来的惊喜。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当时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爱。爸妈每隔一两个月才来看我一次。当我还没打开大门就闻到可口的饭菜香味时,我就知道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回来了,那份惊喜我无法表达。尤其当晚上又饿又冷的我放学回来,远远的看到一束温暖的光从门缝里透出来的时候,我都会狂奔过去,他们回来了没错!看到他们的那一刻我心里无比暖和和安心。似乎每次见到爸爸妈妈都能给我增加一份接下来独自生活的坚强和勇气。
他们每次来都很匆忙,上午来,下午可能就要回去;或者下午来,第二天早上就要走。所以那个时候我常常都不想去上课,只想和他们待在一起,只是没被允许过。而且家里也走不开,所以爸爸妈妈是轮流来,见到妈妈,看不到爸爸;见到爸爸,又想着妈妈。每次当他们向车站走去的时候也正是我要去上学的时间。站在分别的路口,他们一遍遍地叮嘱着,然后挥挥手不舍地说着"快去上学吧";我故作轻松地应答着"知道啦",可是如果不马上走的话,我的眼眶会不争气得涨红,眼泪会夺眶而出。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我一般挥挥手装作没事似的走掉,然后等他们走远了,已经不再频频回头的时候,我又站在那里,目送他们消失在我朦胧的视线里。
数不清有多少日子我是掰着手指头过的。一直到高二的下半学期,妈妈才有大段时间陪在我身边,那是我上学期间最最幸福的事。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泪光闪动,只是分不清这份成长的回忆里有多少坚持的骄傲和坚强的勇气!
那时候还没有“留守儿童”这个词,但我和现在这些可怜的孩子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离别本就是个让人伤感的词,长久的离别总是让人愁绪满满,短暂的分别也让人依依不舍。
在六岁儿子口中的"我小时候",曾经有一幅画面我深深印在脑海里,因为那正是我经历过的。有一次我和儿子准备在老家呆很长一段时间,而和我们一同回来的老公要急着赶回去上班。当我和儿子目送老公离开的那一刻,刚刚还玩的正欢的两岁的儿子突然泪流满面地喊着"爸爸",那一刻,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面对离别不舍又无助的孩子。当我说:“宝贝,别哭了,你这样爸爸也会难过的”时,小娃儿硬生生把流到眼眶的的泪给憋了回去。一个两岁孩子的坚强看的我好心疼。
与父母分离的孩子,有安全感的缺失和对生活氛围改变的不适应。他们内心经历着孤独、害怕、期盼、委屈,思念……但生活总是在不尽如人意的轨道里夹杂些惊喜和感动,它们就像成长的催化剂,在不经意间修炼了你原本脆弱的内心,助长了一颗坚强的种子!正如这句话“我不想一个人,但我能坚持!”
孩子如此,成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