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带给我们的回忆
1月1日
今天是新年的第一天,就由动画片作为回忆的开始吧。
从70年代开始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伴随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虽然国内也有很多经典的动画片,但很多时候是用孩子的眼光去设计的,用孩子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但在现实中更多的时候孩子的能力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所有问题,只有在成熟的成人的引导下才有可能把问题给解决掉。
在中国的动画片里,很多时候把孩子给成人化了,中国的孩子都是在中国的动画片中催熟的,而不是在动画片里寻求真正适合孩子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的孩子身上有着太多不符合他们这个年龄的气息,在很多时候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各种成年人之间的一些斗争,比如在面对饥饿和邪恶的时候,没有办法在正常的渠道索取他们那个年龄该有的东西,必要的时候必须像成人一样在这个社会讨生活。
在这里说一说我不是很喜欢的两部动画片吧。
最经典的就是“三毛流浪记”了,能跟国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相媲美,只是在中国动画片里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更细腻更能深刻地表现出中国某一个社会的现状。
在“三毛流浪记”里,用孩子的形象去体现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可能在中国,孩子是最能打动一个人的内心,能更深的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一部动画片所造就出来的内涵一定是那个年代所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根源。
三毛一直都是以小孩的形象去体现成人社会的缩影,在三毛的那个年龄,不管生活多么艰苦,都不应该让孩子去承受他们那个年龄不该承受的东西。再比如葫芦娃讲述的是一个农民爷爷在面对当时的恶势力,没有办法去解决的时候,只能用葫芦里生出来的孩子去代替成年人去对抗那些恶势力,孩子永远是天真的,可爱的。但更多的时候并没有生活在成人的保护和呵护下,反而用来站在成人的面前,用他们稚嫩的双手去为成年人抵挡一切不好的能量。
如果是单纯的站在作品的角度,三毛流浪记和葫芦娃是没有问题的,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让孩子们去看这些无疑是在残害他们,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内心是没有办法像成年人一样去承受那么多的苦难,也没有更好的方法去独立面对各种困难,很多时候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承受的东西,作为孩子就更没有办法去承受了。
在中国很多时候并不没有用正能量去体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用很悲苦的一面去讨观众的眼泪和同情,其实问题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解决。三毛最后依然艰难的在那个年代艰苦的活着,而葫芦娃七兄弟依然用幼稚的身体挡在成人的前面,为他们遮风挡雨。而不是用成年人的力量去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和解决问题。
苦难不管在哪个年代都会存在的,只是看你用什么眼光和心态去面对,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精神上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提升。学习某一样技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而只是一味地追求它所带来的利益。
作为一个孩童时,更多的时候应该在父母温暖的臂膀下茁壮的成长,但事实却是孩子们在我们成年人面前充当先锋,帮我们解决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家长在进行教育时总是显得那么的焦虑,因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总是寄希望下一代能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
每个时代都有它所承载的东西,只是希望有一天不要再以孩子的形象去表现出来,而是用成人的魅力去教会孩子战胜一切,教会他们如何用正能量去更好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