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书

说起读书,其实很惭愧。

我在上初中之前是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的,我的知识背景几乎为零,我不敢与别人说话,所以我很自卑。

上初中后,语文老师教我们剪贴,我从大哥房间的《运城日报》上剪了很多“豆腐块”,我就有了自己的剪贴本,我也因此了解了一些生活常识。

后来接触到四哥订阅的《语文报》,这让我大开眼界,因为报纸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文章。慢慢地,我也开始通过邮局汇款订阅了《中学生阅读》,这本杂志有好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这本杂志,我也因此开始喜欢语文学科。再后来,我的一位同学的爸爸经常给《少年文史报》投稿,我就开始喜欢这份报纸,因而也喜欢文史知识。

我也曾因为自己给英语老师刻蜡版,进而喜欢英语学科,后来也订阅了《英语画报》,以至于英语成了我的最爱。

我也曾因为自己对数理化不感兴趣,买了自己生平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梁衡先生的《数理化通俗演义》。

我曾经因为三哥喜欢摘抄,也拥有了自己的摘抄本,并且经常背诵一些自己喜欢的诗词文章。

正是由于诸如此类的经历,我开始喜欢读书,喜欢学习,我的学习成绩也产生了质的飞跃。也可以说,读书拯救了我,读书成就了我,读书让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工作以后,我订阅了《语文教学通讯》,也经常购买《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我曾经买了李镇西、魏书生、郑杰、王金战、万玮等教育名家的著作,我把他们作为我的职业榜样。

真正开启新的读书阶段是在2011年,这一年我接触了新教育实验,我通过阅读朱永新教授、苏霍姆林斯基、窦桂梅校长的系列书籍,我从此养成了每周阅读一本书的习惯。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后,我对教育、对阅读有了全新的认知:阅读是教育的核心。我发自内心地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也慢慢地爱上了新教育,我曾发愿要与新教育谈一场终生的“恋爱”。

也可以说,读书让我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特别是2016年,我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教室——青鸟班。我的读书更接近教育教学实践,我开始带领学生日不间断地读书:读诗词、读《论语》、读儿童文学、与全国各地的师生一起共读。

2017年,我自愿加入樊登读书会,每周听樊登老师讲一本书,我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我的认知模式不断升级,我的思维模式不断丰富。

2019年,我自费参加张文质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教师研修夏令营活动,我结识了一大批全国各地的爱读书的高手教师。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不仅组织我们学校的家长参加了《奶蜜盐》共读活动,我也参加了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共读活动,并且多次在共读活动中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2021年,我参加全国教师联盟共读活动,每天读书打卡分享自己的读书收获,每个月共读一本书,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我用自己的阅读行为影响着我的学生、家长以及身边的人。我坚信爱读书就是爱学习,我认为经典好书是一个人的精神导师和终身伴侣。

今天收到郝晓东老师的新书《未来教师》,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照例在书的扉页写上我的名字和今天的日期。正如明代诗人于谦所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这本书就像我的一位老朋友,打开它我有一种冲动。果然,在阅读了第一篇文章《教师专业学习的动力源于什么》后,我高度认同郝老师的观点:学习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更优秀,让人生更幸福”。

读书让我不断成长,让我不断攀升;读书让我更加优秀,更加幸福。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读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