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会写一篇视觉化的学习笔记,这段时间的配图都是临摹丰子恺的漫画,在我查阅丰子恺的相关资料时才知道他的老师是李叔同,在我的心中丰子恺犹如神一般的存在,所以我就很好奇他的老师会是什么样的人物。
当查阅了李叔同的资料后,惊为天人,恨不得时光倒转回到那个年代感受下这位大师的传奇。
李叔同是谁?
我们现在最熟知的就是他写的那首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他家算是当时的天津巨富。李叔同是他父亲的五姨太所生,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他和母亲搬迁到上海生活。他家在上海有钱庄的,所以可以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加上又有才学,所以很快就成了上海滩上的风流公子。
1905年,李叔同25岁的时候,去日本留学。他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又加入音乐学校研究作曲,业余还研究戏剧,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他的兴趣之广,对几乎所有的西洋艺术都有所涉猎。
辛亥革命之后,李叔同回国几经辗转,后来安顿下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李叔同在那个时代,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这个人几乎把每一样都做到极致。中国古典的诗文、金石篆刻、书法,他是称绝一时;西洋的绘画、音乐、话剧,他都领风气之先。
然而,在1918年,这样的风流才子突然出家,成了弘一大师,过起了“青灯古卷伴古佛”的生活,让当时的人无比惊讶。
当然很多人给出了种种李叔同出家原因的猜测,总结下来有三种:第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家境破败,心灰意懒才出家。第二种说法,是说李叔同的儒家理想破产了,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现实失望了,所以才看破红尘。第三种说法是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著名的漫画家,他说,人生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物质生活,一般人都停留在这一层,第二层是审美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李叔同才气大,所以抛弃了物质生活和审美生活,直入顶层,去追求灵魂生活去了。
后来经过各种考证,以上三种说法都不太靠谱。
那很么原因造成了李叔同的突然出家呢?有人从人格特质方面去分析,还是很有点道理的。
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李先生“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作诗就好好作诗,画画就好好画画,写音乐就要写最好的,演话剧就亲自上场,甚至扮演女角儿也一丝不苟。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认真。
两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下李叔同的认真。
第一个例子:有一次,文学家夏丐尊,当时李叔同的同事,兼任浙江第一师范大学的舍监,就是宿舍的监督老师。有一次,有同学的东西被人偷了,明显是内部人作案。但是不管怎么查,始终没人承认,夏丐尊就问李叔同怎么办?
李叔同说,你就贴一张布告,限某日前窃贼来认错,否则本舍监只有一死谢罪,我就自杀。李叔同还强调:必须是认真准备实践这个承诺,你认真,这个布告该有效力。
大家可以感受到李叔同这种随时随地,都要拿命去认真,不过这种认真程度也实在是骇人听闻。
第二个例子: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出家之后,也就是弘一大师,有一次到丰子恺家做客。他在坐藤椅的时候都要先轻轻摇动,然后再慢慢做下去,每次都这样,丰子恺就问他为啥?
他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条之间,也许有小虫藏在里面。我突然做下去,恐怕把它们压死。”
弘一大师出家24年,修习的是戒律极其谨严的律宗,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不是这样严肃认真到了极点的人,恐怕做不到。
实际上,每一个人生奇迹,背后都是一个个性的奇迹。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无穷无尽的深深根植在他个性中的原因,无法用任何一个他人能理解的苍白理由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