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建立了伟大的西汉王朝,无疑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然而,他的行为却常常引发争议。他曾做出杀恩人而赏仇人的事情,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常言说,有仇不报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但刘邦的行为却与这句话背道而驰。
他当了皇帝后,竟然下令将曾经救他性命的恩人处死,而对曾经拼死追杀他的仇人却大加封赏。这样的做法,实在让人费解。追杀刘邦的仇人叫季布,而对刘邦有救命之恩的大恩人叫丁公。这两人都曾是项羽的部下,而且丁公还是季布的舅舅。在彭城之战中,刘邦遭遇了生死危机。他率领的56万大军被项羽的3万精兵打得溃不成军,刘邦本人也是狼狈逃命。在逃跑过程中,他被项羽的部将丁公追杀。眼看丁公的人马就要追上刘邦,刘邦却对丁公说:“我们两个好汉难道要互相为难吗?”丁公听了刘邦的话,心中暗想,素来听说刘邦志向远大,说不定将来能成大事,就卖个人情,放了他吧!于是丁公引兵而返,不再追杀刘邦。
然而,丁公的这个决定不仅使他错失了一个天大的功劳,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因为放走了刘邦,丁公最终被刘邦所杀。而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还遇到了另一个厉害的角色——季布。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勇猛善战,曾数次使刘邦陷入困境。季布不仅打仗厉害,而且为人行侠仗义,信守承诺。他承诺别人的事,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做到。因此,人们都说:“得到黄金千两,不如得到季布的一次承诺。”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在彭城之战中,季布率兵追杀刘邦。
刘邦的同乡兼好朋友夏侯婴驾车载着他和两个孩子赶路逃避追兵。然而,刘邦对车子的速度感到不满,害怕被季布追上。在这个危急时刻,夏侯婴展现出了他的英勇和智慧。他驾车冲破了层层障碍,最终成功地摆脱了季布的追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季布曾多次威胁刘邦的生命,刘邦最终却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官。这个决定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不解。为何刘邦会赦免自己的仇人呢?这其中有何深意?或许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充满了未知和变数。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夏侯婴数次将两个孩子推至车下,再抱上车,如此反复。刘邦对此极为恼火,拔剑指向夏侯婴。然而,夏侯婴冷静地对刘邦说,杀了他,谁来驾车?刘邦无奈,只得作罢。最终,刘邦侥幸逃脱了季布的追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心中的恨意却愈发浓烈。成为皇帝后,他下令悬赏千金通缉季布,并誓言要抓住季布,以报当日被追杀之仇。
季布因名声良好,虽被朝廷通缉,但在民间仍有不少人愿意帮助他。季布藏身于一位周姓富人家中。这位周富人对季布说,朝廷通缉甚严,很快就会追查至此。他表示,若季布信任他,他便出谋划策助其脱身;若不信任,他便在此自尽。季布听后,表示愿意遵从他的安排。于是,这位周富人冒着连坐三祖的风险,将季布剃去长发,换上粗布衣裳,与数十名奴仆一同卖至一位朱姓大户家中。这朱家本是一位大侠之家,明知季布混迹其中,却佯装不知,将这批人买下。朱家人安排季布到田里劳作,并告诫其子,季布在田里时,不拘其劳作与否,但饭时必须陪同,且态度需保持尊敬。朱家随后赶往洛阳,求见夏侯婴,请求他出手相救季布。
夏侯婴不计前嫌,亲自劝说刘邦。他对刘邦说:“为人臣者各为其主。季布曾为项羽部下,效忠项羽并无过错。如今项羽已亡,季布冒着被杀的风险,不投靠匈奴或南越,而选择留在汉朝,可见其忠义。如此忠义之人,怎能杀之?”刘邦觉得夏侯婴言之有理,便召季布进宫。刘邦不仅赦免了季布的死罪,还任命他为郎中。自此,季布得以在汉朝安身立命,名声和地位也逐步提升。季布被刘邦封为守卫宫殿、俸禄千石的郎中。当季布的舅舅丁公听说外甥季布升为高官,他觉得自己对刘邦有救命之恩,认为刘邦对自己的封赏肯定不会低于季布。
然而,当丁公面见刘邦时,刘邦却下令将其拖出去斩首。丁公惊恐万分,大喊道:“皇上,难道您忘了当年彭城之战后,是我放您逃生的吗?”刘邦拍案而起,指着丁公说:“你当年是楚将,为何放我?说明你对主公不忠。正因为如此,我必须处死你。”听到这番话,丁公只能无奈地闭上眼睛,接受死亡的命运。刘邦下令将丁公斩首后,将其头颅示众于军营之中。他严厉地警告道:“丁公作为项羽的部下却不能尽忠,导致项羽失去天下的,不就是丁公这种人吗?”处死丁公后,刘邦又说道:“杀了丁公,就是要告诫后世臣子不要效仿他的行为!”刘邦的这种怪异性格确实令人费解。然而,自古以来,帝王的行事都难以捉摸,刘邦也只是其中之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