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系好第一粒纽扣。
足以见得童年和青年时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而苏东坡一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自然离不开他童年和青年时期对他造成的影响。
0 1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一〇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州眉山镇。
彼时,他的祖父还在世。祖父虽不识字,但人品不凡。当年闹饥荒,祖父开仓散粮,救济贫民,足以见得祖父慷慨大方,悲天悯人的情怀;
他时常携酒一樽,与亲友在青草地上席地而坐,饮酒谈笑、高歌,无忧无虑。这位老汉的智慧才华日后也在他的孙子身上光芒灿烂地绽放。
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秉赋颖异,气质谨严,思想独立,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但依旧能声名大噪,实属不简单。
而苏东坡也得益于他父亲向来坚持的文章的淳朴风格,在日后的进京赶考时,因所写文章质朴自然被欧阳修赏识。
苏东坡的母亲出生在富贵人家,自然在教导孩子学习上也不在话下。
有一次,母亲教苏东坡读《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范滂为官期间,勇敢无畏,因反抗小人的统治而遭追捕,为不连累母亲,选择英勇就义。
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足以见得,母亲正确的教育观对苏东坡日后的成长产生深厚影响。
苏东坡从小和弟弟一起长大。兄弟一起读书,一起进京赶考。他们互相扶持,互相慰藉。
苏辙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冷静而机敏,在宦海浮沉的岁月里,经常对兄长忠言规劝,苏东坡颇为受益。
苏东坡对弟弟不但是同学,而且是良师。他曾在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弟弟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兄弟之间如此深厚的手足之情也为苏东坡毕生歌咏的题材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家庭氛围,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0 2
苏东坡六岁入学,受教于一位道士身份的老师,在一百多个学童中脱颖而出,备受老师的喜爱。
苏东坡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也是在这个时候,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鼓舞。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而苏东坡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抄写的同时不仅可以练习书法,也为日后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熟练的引用引经据典打下基础。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为他日后的才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0 3
苏东坡十八岁时,在父母的操持下,娶了当时十五岁的王弗小姐。
苏东坡二十岁时,和父亲、弟弟一起进京赶考。最后兄弟两都以优等得中。
考试之时还有一件趣事颇为流传。苏东坡在考试时,引用历史事例疏忽大意,杜撰了几句对话。
而判官阅卷时,因为怕暴露自己多年未读古籍,而不敢公开提问,才使苏东坡蒙混过关。
与此同时,苏东坡的文章和才华受到主试官欧阳修的大力赏识。据说当时欧阳修有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
而他的话果然应验,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的著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
在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的时候,突传母亲病故的消息。根据当时儒家之礼,苏东坡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继续为官。
而居丧守礼之下的一年又三个月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
因为此时的他,不被政务烦扰,和兄弟、妻子住在一起,游山玩水,在野外餐饮,享受惬意的悠闲时光。
守丧期满后,父子又开始启程前往京城,一路游山玩水,欣赏沿途美景,吟诗作对。
至此以后也开始了苏东坡的政治生涯。
0 4
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他努力刻苦饱读诗书,为他的才华和人格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时的他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他按照古代读书人的路一步步地走下去。
他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他随风飞驰,有要征服四野八荒的势力。
他坚信日后的为官的一切美好前程,就这样一步步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宦海浮沉之路。
作者简介:易甜,爱好读书写作。希望我们都可以从文字中照见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