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教育中,尽管在提倡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但是,现实真的做到了吗?
没有,现实是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也犹如西周时期,有着潜移默化的等级制度,一旦你被划进了差班的行列,尽管你的内心真的想学习,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你,在跨进校门之前对未来的学习生活的所有憧憬,在你毫不知情的被划进“差班”时,尽管你的成绩并不差,你的学习道路上已经有着你无法逾越的沟了,那便是,你,处在一个“差班”。
提到这里,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
1957,卢钦斯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 第一段文字将吉姆描写成热情、外向的人,说吉姆与朋度一起去上学,他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 与店铺里的熟人说话,与新结识的女孩子打招呼等;另一段文字则相反.把他描写成冷淡而内向的 人.说吉姆放学后一个人步行回家,他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没有与新近结识的女孩于打招呼等。
在实验中,卢钦斯把两段文字加以组合:
第一组,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 17 后出现。
第二组,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三组,只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第四组,只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 果发现,第一组中有 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二组中只有 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 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人有 95%,第四组只有 3%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第一组和第二组条件下,相同的内容,只因顺序不同,人们对吉姆的印象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也就是说,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 用。这个现象叫作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对人们后来的认识起到了先人为主的作用。这种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最先建立起对人的“外向”印象,即使在看到与“外向”不符的事实时也倾向于忽视,最早建立起 对人的“内向”印象,即使看到与“内向”不符的描写也不愿意改变先前的看法。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半。”从古至今,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我们的发展、工作的顺利进行; 坏的第一印象有时会使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在以后工作、生活的道路上掷下绊脚石。
首因效应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也有充分的体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是“福”,还是“祸”?其实这“差班”的同学真的很差吗?差到老师看不起?学校“嫌弃”?其实不是同学不想学习,而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机会学习!不是他们放弃了学习,而是要在他们踏进学校的时候,学校就已经放弃了他们!
因为别人早已给他们定义,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并不能局限于这固有的思维。我就读于一个普通的中学,但是当代的教育却默默的赋予了不同班级的不同“等级”制度。这是现实,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学校会给每一个班分配一些入学成绩较好的同学,但是在年级中,总会有一个班汇聚了一些领导看似调皮不好管理的学生,对于这类学生的定义是,成绩不好,学习不努力,不服从管理,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他们真的不想好好学习吗?于个人?于班级?在这里,首因效应的出现让人不想接受。对于那个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公平的,客观的来说,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尤其是对于那个班里成绩还可以的学生,他们同样的,对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憧憬。有的同学甚至之前一直是班里的一二名,但无奈,他们不知道,从一开始,因为首因效应,他们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或许你会疑惑,班里的一二名,怎么会分到这样的“差班”,其实她也很疑惑,后来才知道,一个年级每个班会安排几名成绩较好的同学,所以这个“差班”也不例外。对于那个成绩较好的同学来说,也真的是非常的“幸运”了。
其实,在那个班里,在四班,在第一学期每个同学都在认真的学习,带他们的是一位较年轻的数学男老师,王老师。“在我看来,大家没有什不一样。”这句话,大家也是后来才明白。一开始每个人都认真努力的学习,但渐渐的,发现了细小的区别。
“好像他们班都在说我们班很差。”
“对对对,好像有一种瞧不起的感觉。”
“为什么呢?”其他班同学异样的眼光让这个班的同学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我们真的是很差吗?第一学期期末成绩下来了,年级上就数学而言,这个班的成绩是年级最好的,但尽管这样,仍没有改变学校,其他班其他年级同学的看法,“你们这个班,是差班,各方面都差,这只是偶尔一次罢了。”事实上,那一学期,这个班各方面都表现的很好。并没有什么违规违纪的行为。但是渐渐地,其他同学的看法,个别老师的议论使得班上的同学渐渐地也失去了信心,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已经对他们失去了信心,但那个时候大家仍在坚持。但在第三学期时,王老师被调走了,那个一直鼓励,支持他们的老师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位老师,不同的是这位老师从一开始就没有客观的认识班上的每个同学,只是一直听着其他老师说该班的纪律怎样的不好,不好管理。或许从他接到这个班的时候,他就已经在心中给这个班级体定了位,从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明显的感受到了老师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老师已经是彻底的放弃这个班了,于是一些同学便失去了信心。但是学校的“差别对待”真的让人寒心,期中考试,监考老师直接离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不收你们的卷子,你们自己去交吧!” 在还没有结束考试时便离开了考场,在那一刻,那个一直努力,成绩较好的女同学差点哭出了声,她一直非常努力,尽管学校如此对待,她仍然不想放弃,因为,她是为自己而学,她,真的,喜欢学习。每次考试都能到年级前三十名,那一刻,她真的有些支撑不住,“凭什么这样对待我们?我们真的有这么差吗?”,她也是班里的数学科代表,那一次,她一个人收齐了班里的卷子,但交到老师那里去的时候,老师只是一味的抱怨“怎么交迟了?”那一刻,她已经无力去与老师争辩什么,只是安静的听着,因为,那一刻,所有的努力,自信,都跌倒了谷底!
让人疑惑,甚至可以说是可笑的是这个班的英语教学,英语任课老师,他一开始就带着有色眼镜接这个班,客观的来说,这个班的英语成绩并不算太差,但,他认为你们差,你们就真的差!或许你没有听说过,一节英语课,教五个单词,一段文章,一学期,从不评讲练习册,试卷。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竟然一学期都不放听力,哦,不,放了,在考试的前一周,放了单词的读音,而这,还是班里的同学自己争取来的。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那个女生有做尝试,尝试改变,她给老师提建议“老师,你能抽时间讲一下练习册,评讲一下作业吗?因为你一直没讲。”这并不是什么过分,无理的要求,但是那个老师的回答让那个同学从此彻底对他的课,对于这位老师失去了信心。“你不用管,老师有老师的安排。” 结果呢?安排?安排就是一学期课程也没有上完,听力仍旧没有听,作业仍然,一学期没有评讲过一次。其实从那个老师这样回答了之后,那个女同学也就决定,自学英语了。
“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反正在他们看来,我们已经是那样了。”一些原来比较爱学习的同学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也变得越来越自卑,不断地怀疑自己,学校为了整治这个所谓的“差班”,在这个班教室门口安装了所有班中最多的监控探头,在这样的“特殊照顾下”,一些同学彻底放弃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什么错,他们仍然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学习,只是学校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以至于最后还进行了所谓的停课整顿,当着全校的面,批评这个班,批的一文不值。而这所谓的“停课整顿”仿佛只是给这个班的任课老师提前放了假,没人在乎他们,只因为他们是所谓的“差班”。
真的有必要吗?只是学校从一开始就没有相信他们,只是他们,这个班集体从一进校就被贴上了“差班”标签,最后,在这样的“特殊照顾”下,班上越来越多的同学不得不放弃,因为在那样的环境下,似乎他们放弃了才是正常的选择,最后那个班上,只有少数同学选择了继续走下去,也包括那个女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唯有相信自己,才能成功,因为老师,学校先他们一步,放弃了他们。只因为他们是所谓的“差班”。那少部分的同学也算是因祸得福了,那就是,学到了一个道理,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成功!最后那个女同学顺利的考上了重点高中,上了大学。而她的专业,选的是师范,英语专业。只因为想尽自己的一份力,不要有更多的同学留下像她们那样的遗憾!
这是一个“首因效应”在教育中运用的反面教材,“我们真的有那么差吗?”我想说,不!每个同学都不差,正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知道这样的“差班”还有多少,但是,不管你是不是身处于这样的差班,能做的,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相信自己,并按照自己的路走,我相信,无论你身处什么班,你都会绽放出自己的色彩!走向自己的成功!你,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