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结束「系辞」,上下两篇,共二十四个段落,分了八讲,前后也讲了两个多月了。
只要是解读易经的文章,阅读量都低得惊人。不过没关系,本刀会坚持下去的……
今天讲的这三个段落,也没什么干货,只要记住一个概念就好。
即「周易」的卦辞与爻辞创作年代,是在殷朝末期,讲述的是周文王与纣王的事,所以多有「危惧之意」。
而这一分「危惧之意」,也就是周易所要阐述的道理。
十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周易」所包含的道理广大而周全齐备。
它包含了天地法则和人类规律,把象征「天、人、地」的八个「三爻卦」,相互重叠起来,就组成了「六爻卦」,共六十四个。
这些「六爻卦」不是别的,仍然是象征「天、人、地」的道理。
「三爻卦」由下向上,初爻代表地、中间一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
「六爻卦」由下向上,初爻和二爻代表地、中间的三爻与四爻代表人、上面的五爻同上爻代表天。
「天、人、地」的道理都在变化与运动,所以效仿这种变动规律的「六爻卦」就称为卦爻。
卦爻与万千事物一样,也有等级与差异,所以也称为「物」。
这里的物,有「事物」和「爻」的双重含义。
卦爻错杂交互,所以也称为爻画。爻画所处的时间与方位是否得当,预示着不同的吉凶结果。
十一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周易」的卦辞与爻辞,应该是创作于殷朝末年,也就是周族的盛大德业正在兴建之时。
所以卦辞与爻辞反映了周文王与殷纣王之间的事情。
这也就是为何卦辞与爻辞多「危惧之意」的原因吧。
危惧戒慎使人平安,慢易骄倨使人倾覆。
这个道理具有普遍的意义,所以万物才可以赖以长兴不废。
自始至终都要保持惕惧,就可以求得无咎,这便是「周易」所要阐述的道理。
十二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
「乾」道,是天下最刚健的,它的特性常常是让人在平易中意识到险难;
「坤」道,是天下最柔顺的,它的特性往往是使人在简约中意识到阻难。
以乾坤为代表的「易」道,可以愉悦诸侯的心思,也能够占卜诸侯的疑虑,判定天下吉凶,成就天下万物、芸芸众生。
此处亹亹读wěi,通芸芸,指芸芸众物、芸芸众生的意思。
所以变化是按照阴阳之道来运作的,吉祥之事就会有所显现。
「周易」通过模拟事物,可以使人晓悟器物如何制作,人们通过占卜可以明白未来如何发展。
「乾」、「坤」两卦的确立,可以帮助圣人成就功业。
当然,无论是圣人的智慧谋划,还是占卜谋虑,事情功业的创建还需要百姓来参与。
八卦通过卦象和爻象的组合变动,来告诉世人利害之事;
卦辞与爻辞通过事理的变化,来告诉世人如何趋吉避凶。
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阴爻与阳爻错杂交互,吉凶的道理便可以显现出来。
运动与变化是否得当,是以「利」或「不利」来论定的;
结局是吉是凶,是以「合」或「不合」道理来推演的。
爱与恶是否冲突,便产生了吉凶与否;
远与近是否相当,便出现了悔吝与否;
情实与虚伪如何相感,便产生了利与害。
此处否字,读pǐ,表达不好的意思。
根据「周易」可以窥知问卜者的内在情绪。
包藏反叛之之心的,词句紊乱混杂;
内心疑虑的,词句支吾不清;
吉善之人,则词句简约;
焦躁之人,则词句繁复;
善诋毁诽谤之人,词句虚浮游移;
丧失操守的,词句屈曲梗塞。
至此,「系辞」下篇的十二讲,便全部讲完啦。
谁能想到,孔老夫子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竟是在说「节操」……
「知识点」
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