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1:如何 “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如何“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实现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目标?
研究学情与教材,提高备课实效。
减轻作业负担,要首抓备课。为提高备课实效,我们应认真研究学情与教材,
1.研究每节课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要把学生“引到哪里”。即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哪些学科素养,明确学生学什么,我们教什么。
2.“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考虑以怎样的探究方式学习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分享彼此的思考,各自成熟与不成熟的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
3.教师不灌输知识,与平等身份参与课堂参与探究过程,让学习真实发生,让学生学会学习。
组织同伴互助、小组共学,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思考,真正面向全体。
4.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单元要素训,品味语言艺术与运用。
(1)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想开去”,就是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作者联想、想象的奇妙世界,体会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想象的,体会作者想象出来的情形是怎样的。
《课标》中对第三学段对于阅读诗歌有这样的表述:“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学中,我们要就诗词文中的字、词、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再现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境。
学习古诗词时,可以问:应该抓住哪些关键词句想象?
《宿建德江》, 我们抓住“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等形象和景物再现画面,孩子们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放眼望去无边茫茫、江水悠悠凄凄、明月孤舟的愁绪,日落西山的凄凉画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想象画面,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通过对话,引发孩子想象,瓢泼大雨的情形。此时我们脑海的画面出现了像墨汁一样在天上翻卷的黑云,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的雨点和从地面卷起的大风、和蓝天颜色一样的望湖楼下的水。
学生在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既是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也是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文字,同时也是思维发展和思维品质地提升。
(2)布置预习赏析字词。
《宿建德江》第二句中的“新”有何内涵?“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醉书》中“跳珠”的妙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最后一句中“忽见”的表达作用
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丰富情感、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表达对字词地情感、态度。
话题2.采用线上教学时,作业设计如何更好适应这种教学形式?
1.我们把作业研究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鼓励教师创新作业形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家校协同,共同落实作业管理相关要求;评价改革引导作业减量、增质力求达到学有成。
9月15日下午,年段语文老师召开会议,商讨具体作业布置。我们依据“双减”政策。
(1)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积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布置了晨读、预习、练字和阅读、积累(或纯粹阅读或背记好词仿写佳句或写体会、做赏析或讲述部分内容等)等板块的内容。我们向学生推荐“中小学云平台”网课,辅助学生预习课文。为了更好地落实,使作业量适中,质量提升,我们还制定表格,引导家校关注孩子的学习。
(2)线上搭好平台与真实落实。如注重阅读积累与实践操作,让学生把自己这段时间看的课外书发在群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可朗读一篇美文,可背诵古诗或《中国精神》或10个好词(两三个句子),可讲述课外书看到的故事,也可把你观察的事物拍下来,向大家做介绍。
(3)注重转型与实践性作业的布置。阅读与讲述结合,参与抗疫做力所能及的事, 走访大自然探究发现,以单元主题的方式搜索资料学习等。
2.注意作业菜单的层层设计,强化反馈功能
例如重视预习作业,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积极尝试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等多种开放式作业形式。
每周安排一个“无作业日”“实践性作业日”,比如我班本周的周末作业走访大自然,与大自然对话或说说自己得到发现。
一方面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加强电话、微信讲解和答疑辅导,重做后激励表扬,不断增强其学习自信。
3.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家校共育
注重和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的教育思想,统一教育理念;还要给予家长科学实用、容易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