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晃动猛地把我摇醒,呃,我居然在地铁上睡着了,要命的是,手里还捧着翻开的书。
唉,早困是一方面,另一个问题是这本《爱默生随笔》着实太催眠了。
之前看到梭罗的时候,提到他的老师就是爱默生,所以有些好奇,于是买了这本书,但真心不太习惯这种长篇大论的随笔方式。相比之下,还是培根的随笔更为练达紧凑。
既买之,则安之。我忍着睡意,强迫自己往下看,直看到《论财富》,才终于眼前一亮。
作为一个金牛座,我给人的印象可能一直是比较节俭,但又经常冲动莫名地搞一些大家都认为很奢侈的消费,我也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当看到这一句,“真正的节俭总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花销;胃口越来越大,他会为精神的新生而不是为扩大动物般的存在而花费金钱”,竟像是有一个人给你拍马屁直接拍到你心窝子里面去了,无比熨帖啊,原来我的节俭都这么有高度,若不是考虑到周围拥挤的人群,我真想放声大笑三声。
收起得意,仔细把这一段再咀嚼了一番,爱默生这段话里想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思想罢。真正的节俭,是在一些无所谓的事物上克制欲望,对于那些“为扩大动物般的存在而花费的金钱”,譬如花几万块吃一顿鲍鱼,花几百万买一部豪车,给手机壳镀一层金什么的,这些物质除了给人一时的满足,其实对人生并没有多大助益,大可以归于节俭的范畴。
前阵子和一个朋友聊到房子,当我们学生时代,觉得以后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小小的就好。后来工作以后,对房子的要求却不知不觉越来越高,要地段、要景观、要安静、要有足够多的房间,最好还要像xx山泉的广告说的——有点田。而当你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会发现,不管房子多大,其实你的活动空间来来去去就在那二三十个平方里,其余的空间都是浪费了,反而拉大了家人间的距离,而你梦寐以求的那点儿田,只是一垄荒土,还不及以前阳台上那几盆植物那般绿意盎然。然后又开始怀念曾经的斗室,希望老了之后放弃这一切,选一个小巧精致的一居室养老足矣。
或许,这就是爱默生所说的真正的节俭吧,在经历了半世浮华,思想上终于洗尽铅华,开始抛开名誉声望,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去学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而到了这时候,的确,我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新生”。是的,书读得越多,感觉自己所知越少,渺小得连自己都鄙视自己,然后不断地扩充,恶狠狠地,像沙漠上踽踽独行了一生的旅人,生命殆尽,突然看见前面那一丁点儿的绿影。那块绿洲,无疑将给濒死的旅人带来新生,就像读书带给我的感觉。
现在的我只有买书最没有犯罪感,当然,也要趁搞活动的时候多囤一点儿,哎,谁让我是金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