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微信朋友圈里面爆出了一则消息,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就要来了!这条消息一散开,不少蹲藏在屏幕后方的公号狗们开始欢呼雀跃,仿佛解放区的春天再次来临了。
得知这条消息,顿时间有不少资深互联网“砖家”蹦出来,他们分成了两派,有的负责「唱红」,有的负责「唱衰」。可是,不过舆论发展如何,我想经过马化腾本人的确认后,这场「内容付费」的大战算是正式开启了。
然而,你可不要高兴的太早,想想身为一个月薪三千,顶着一脸青春期遗留下的红痘,终日瘫坐在电脑前码鸡汤,靠着牺牲每晚性生活,最终才换取薄弱粉丝量的你而言,微信开通订阅功能与否,对你真的有那么大意义么?
或者换句话说,内容付费的行为不早已是传诵了千年的历史么?且不说古时候买书就要花钱,放眼今天的互联网生态圈,从豆瓣阅读、知乎电子书、分答、得到、优酷土豆爱奇艺,这种内容付费的生态帝国不早早就有了么?
所以,作为一只肥腻的猪,不要老盯着风口看,大风每天都有,关键是你没长翅膀。不如底下头来看看自己锅里的鸡汤,想想你是如何拉低了人均智商。
1.朋友圈里的人均智商是如何被拉低?
我敢说,任何一个做内容的人都想红,但也都想体面的红。比如成为罗胖、韩寒、冯唐、菜头那样,体面的红,很少有人会期待自己走的是凤姐路线。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今天这个万象丛生的时代,网民的注意力被碎片化的内容极度分散,倘若你没有个“狂拽炫酷吊炸天”的勇气搏出位,那么走红这件事情就显得异常困难。
当然,事情也并非绝对,比如你也可以扔掉你那早已伪装许久的“知识分子”面具,坚挺的迈向「情感励志」和「心灵鸡汤」大军,就像咪蒙的文章一样,善于抓住人性弱点,让口袋里装满山头远处城乡结合部人民的“智商税”。
咦,你看上去好像知道我在说谁?比如「你永远也不要叫醒一个想犯贱的人」、「你可以跟左先生上床,但要嫁给右先生」、「你出轨一次,我就能撩骚十个」......有没有人看到这类标题就会想:“哇哦,这不正是我要说的么!”。
这类的文章是不是看完很过瘾?让你有种置身其中,并且感觉话在嘴边早就想说的感觉?难道作者与我有着如此类似的经历?
我KAO!别傻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开心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不爽的理由无非就那么几个:感情失利、事业不顺、亲人离去、朋友反目......想要做到“共情”的同理心其实并没那么玄妙。
这是因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共容易引发我们的「情绪」,并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对于「低落情绪」的记忆比平常会更加深刻。
怎么,你不信?不如先来回答我的一个问题:
自杀和他杀,哪一种概率更高?
我问过很多朋友,大多数人都觉得他杀的概率更高,因为我们看电视、读新闻,经常会了解到一些骇人听闻的故事,这让我们对他杀的情形有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本能认知。
相反,作为一个理智的正常人,我们同样很难想像究竟人会遇到什么大不了的事而导致自杀。可是统计数据证明,全球每年自杀的人数要比他杀的人数多出接近十倍。
这个现象就叫做「有限的理性」,这是我们大脑天然的缺陷决定的。面对情绪的煽动,我们经常会条件反射般的想当然,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自动进入了「闪光灯模式」,把记忆中出现不好的经历提取出来,与作者达成某种共识。
可是,当你要阅读一篇需要学习并且独立思考的文章时,你的大脑自然进入了懒惰的休眠状态,为的是逃避思考。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当你看到前阵子「罗玉凤自述经历」那篇文章时,会想当然觉得她的痛苦都是中国体制不公所致么?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国外的人情世故,就连被象征为自由之土的美国同样也存在不公啊。
2.你愿意花多少钱阅读一篇文章?
一谈到智商,肯定会有很多人不认同,“难道我分享过类似的文章就是低智商?”。答案当然未必是,因为只要人,你就自然有情绪,有了情绪自然就会宣泄,也有可能你是为了分享出去警示身边人。
不过,偶尔的阅读必不可免,但是如果你的阅读时间大量都是消费在鸡汤上面,那么我想你现在肯定有大把难以启齿的情绪。换句话说,倘若今天在互联网上原本免费的内容通通需要付费,你将如何选择阅读?
此时,我想你脑中浮现出的并不只是你支付账户里的余额,还有一个叫做「机会成本」的东西,即为了读某篇内容而放弃阅读另一篇内容的成本,这其中包含了你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拿我自己来举例,由于工作原因,我的微信里关注了100个以上的公众号,各种资讯类的APP也几乎占了我两个屏幕的容量,如果每一个都需要付费,那我肯定会做出个抉择,因为我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
那么,首先一点我会将手机里的内容属性做个分类,依次排序是「Why>How>What」,即「讲为什么的>将怎么做的>讲是什么的」。
这样的排序理由其实非常简单,原因是我首先要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逻辑,然后再去学习应该如何行动,也就是干货,最后才是最不重要的What——具体目前发生了啥。
比如你知道了右先生比左先生好,那又有个卵用?生活中你不修炼自己,怎么敢渴求右先生会来追求你?再比如你知道贱人是怎么犯贱的有何用,你生活中的贱人难道你看不见么?
所以,单纯同理心的情绪发泄然并卵,我们需要的是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建立自己行事的方法和逻辑认知,否则你不就成了个爱吐槽的垃圾场?
因此我们回过头来回答前面的这个问题:假如今天内容需要付费,你愿意花钱选择什么?
3.付费订阅的公众号值得看么?
不妨我们反过来在问下内容生产者一个问题,如果给用户一个理由为你的内容付费,这个存在的理由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在我前面的那篇《如何让消费者多花钱还感到愉悦?》聊过,用户之所以付费,是因为:消费意愿=获得效应-损失厌恶。
不如我来假设另一个问题,“你觉得花20块钱买张好莱坞首发大片的电影票贵么?”。很显然,这个问题回答起来会比上面的容易很多,因为你大脑中所反射出的“获得效应”明显大于“损失厌恶”。
为什么花20块钱买一张电影票或音乐会入场券,要比花钱买一篇公众号的文章内容更好决策呢?为什么你会觉得前者比后者更值得消费呢?
这是因为内容本身所附加的「额外体验效应」所决定。
比如你去看场电影,所获得的除了交易本身的价值外,还获得了更高的可感知交易效应。例如与女神单独的相处空间、和身边人的饭后谈资、看到银屏上的爱豆所收获的愉悦、以及1个半小时完全摆脱掉现实的精神按摩等等。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付费的内容必定要以体验条件为前设。而之于文章之类的内容付费,其体验感是建立在「花时间投资自己」的价值存在感上。
比如罗胖的“得到APP”,他贩卖的是一种混乱中的求真;再比如很多有书共读号,他们所贩卖的是茫然中的求变。总之,无论是何种理由,人们所期望的都是透过知识为未来进行自我投资。
所以,如果我们再来思考:究竟付费的公众号还值得看么?
我想答案是一定的,但愿意付费的用户一定不是那些渴望获得情绪关注的人,而是期望透过知识获得自我成长的那部分人。
因为人们买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买一个更好的自己
好了,如果你恰巧是这样的人,不如下回我们来聊聊:给内容定价,多钱才算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