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摆渡人》,在感动之余更有好奇:从荒原返回的崔斯坦和迪伦能否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呢?就这样,我打开了《摆渡人2——重返荒原》。读时双线并行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
崔斯坦与迪伦一同在学校开始了读书学习生活,他们慢慢的开始适应着有彼此的日子。尤其是崔斯坦,他要适应这种“活着”的生活。但是他们不能分开太远,否则恶鬼撕咬的疼痛和车祸后留下的伤痕就会袭击他们,让他们痛苦不堪,让他们痛不欲生。然而就是这样,能够在一起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对于他们来说,足以抵抗任何的痛苦。
崔斯坦的出逃成功引诱了另一个灵魂摆渡人苏珊娜渴望“活”的欲望。她也渴望回到“活着”的生命状态,她也像崔斯坦一样和她摆渡灵魂的灵魂杰克一起回到“活人”的世界,就这样,两对生命重返的故事在上演着。
小说采用的篇章穿插进行的形式,用两条线来叙述两种重返人间的生命的故事。到接近尾声时,这两条线终于交织在一起了。但是他们逃离荒原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那是因为他们逃离的目的不一样。被摆渡人与摆渡人之间的联系的纽带是不同的。“苏珊娜和杰克之间的纽带是黑色的、邪恶的,源自贪婪。”崔斯坦和迪伦之间的纽带“明亮、净朗,闪着光芒”。看似相同的表象后面其实掩盖着巨大的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别人的成功,看到别人头上的光环,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别人的付出和别人出发的初心。想起了这几天看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庆祝大会上表彰的那些先锋人物。比如于漪老师吧,当我们大家都羡慕她的斐然的成就时,不妨让我们来读读这光环背后的故事吧。
先看看她的学历。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却甘愿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人吧,总是认为自己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总认为不能出人头地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起步是否扎实,自己在这个群体里是否足够优秀,自己又为了自己的职业成为事业和理想付出了多少努力。
再看看她的付出。在她的教育生涯中,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其中50多节被公认为语文教改标志性课例,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就这几个数据,试想又有几个一线教师能做到呢?2000多节的公开课、示范课、引领课该是怎样的工作节奏才能完成的任务呢!按照每学年四十周有效教学时间,这就需要五十年啊!
不由得又想起了在南京师范大学认识的鲁洁教授。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教授,为了部编教材的出版,每天早上六点多出门,下乡听课。一天六节课,听课、评课,教研讨论,晚上再坐车回家,回家再撰写分析和听课报告。比起这些人,想想自己都觉得汗颜。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完《摆渡人2》,带给我的除了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于“付出”一词的思考。“每一个镌刻着爱与善意的灵魂,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摆渡人。”其实这句话也在告诉我们,当我们付出了爱与善意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拥有光环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