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化晨读,孩子们早早的打开了电脑,等待着晨读的开始,成为一种习惯。"……我们用什么留住他,用诗,用画,用欢声,用笑语,用每一个被精心擦亮的日子。"听着悲壮的鼓声号角,面对三江水壮丽的夜景,想到国家的战乱,再由历史人物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作者悲凉哀伤之情油然而生。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我的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跟着李利敏老师走进杜甫的《隔夜》,体会诗的美好,仔细品读,感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麥。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诗的意思是: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 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第一句点明冬夜寒怆,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第二句写夜中所闻所见,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第三句写拂晓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第四局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在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造成广大百姓天天都有死亡,所以诗人觉得自己眼前的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谦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 诗人围绕题目,从几个重要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 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阔,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这首诗有点长,字读起来有点不太顺口,就识字关读了三遍,我们的侧重点还是诵读,在跟着李老师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读体会和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次花费的时间较多,直到8点10分,孩子们还不能够背会这首诗,只是达到了读熟的程度,通过他们的表情,他们对诗的意思明白,但不是太理解,我想这不太要紧,以后随着他们的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孩子们会理解这首诗的。
我告诉孩子们,诗人一样,身处逆境,忧国忧民,替民担忧。我们现在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繁荣昌盛,蒸蒸日上,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为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一天我们就会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建设祖国,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