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读到这宋朝诗人王令怀春的优美诗句,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少儿时年年来我家的那对燕子,想起了少儿时在家乡度过地那些美好的春天时光。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我家还住在澧水河的东边,屋门前向西走十来米就是挡水的大堤,翻过大堤就是澧水河,河的西边是近万亩的芦苇洲。
到了春天。河堤上绿草茵茵,白色的荠菜花、黄色的蒲公英花、红色的刺荚菜花竞相绽放;蜻蜓蝴蝶野蜜蜂追逐在花草丛中翩翩飞,各种小鸟在大堤绿草中或是觅食或是嬉打,叽叽喳喳好生热闹。堤外的澧水河碧水清波流淌不息,水中鱼儿不时的跳跃出水面或是在河边水草丛中产卵,扑咚啪啪的摔打声不断打破河边的寂静;望着远处的芦苇洲绿色弥漫,见不到丁点冬天留下枯萎芦苇的踪影。儿时屋前春天的景色真是很美丽。
燕子它是美的使者,那里最美丽那里就有它的身影。记得大约是六六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家的屋檐下有了一对绿头黑身白肚的燕子,父亲说:好事情,燕子相中咋们家了。父亲叫我千万不要惊扰它们,就让它俩在我们家筑巢安家生儿育女。
燕子先停在屋檐下,可能先是在此处观察房子高度、出入是否方便以及主人对它们的态度,再确定是否在这里安家。我仔细观察,它俩在屋檐下停留几分钟后,见没有人驱赶它俩,就直接飞到了我家的堂屋,围着堂屋转了几圈后就停在了堂屋屋后檐第一根檩木上,我琢磨着这可能是它们相中做窝的地方,这个位置高,是乎比较安全。
选择了理想的筑巢地点,它们俩就开始衔泥筑巢了,我见它俩从大门口飞去出,飞过大堤,飞到河边的泥滩上,衔一口泥马上飞回来粘在屋里的檩木上。一天二天十多天,燕子就这样不停地来回飞,它们爱的窝巢在它俩不辞辛劳的忙碌中就这样渐渐的成型。
有了窝巢,它们就在河边上、在堤坡上觅食寻欢,在爱巢中产下爱的结晶燕子蛋,接下来是它俩轮着在窝里孵化,二十多天的功夫,我们就听到窝中传来叽叽的声音,我大妹二妹都知道大燕子生下小燕子了,“生小燕子了,生小燕子了“,她俩高兴得蹦蹦直叫。
燕子有了心爱的宝贝,就不停地到大堤草丛啄小虫子来喂养它们的孩子们,每次只要有一只大燕子飞来,不知道是父还是母,燕子宝贝们都会爬到窝边上,张着有黄色嘴角的大口等父或是母把虫子喂到自己的口里,叽叽喳喳叫过不停好生热闹。十多天时间燕子宝宝就生长出了一身像它父母一样漂亮的羽毛。接下来乳燕也要练习飞行了,在大燕子的指导下,乳燕先是在我家堂屋里飞几圈,练着练着它们就跟着父母飞到屋前的堤坡,学着自己啄虫子吃了。
一眨眼的时间,我们家就有了八只燕子,邻居的呂毛儿、陈毛儿、刘民主等几个孩子就都到我家来看燕子飞,我们追着它们到堤坡上,躺在那里看着它们在芳草萋萋的草丛中怎么玩耍怎样追啄小虫子,一会儿我们又跟着它们到我家,看着它们一排并肩歇在我们家堂屋的檩条上。渐渐的小燕子的翅膀长硬了,大燕子就领着它们飞过河的对面芦苇洲里去觅食。
到了初夏,气温高了,小燕了大了,燕子窝也睡不了它们一大家子,燕子的爸妈就要领着它们飞到更好的别的地方去了,也许到了小燕子要独自飞行走天涯的时候了。临走的先天晚上,燕窝里叽叽喳喳的闹,我父亲说:这是燕子要走了。
果然是第二天一早,燕子们先是在堂屋里一连几圈来回的飞,好象有点依依不舍的,接着就嗖的一下飞到堤的上空,慢慢地飞向了天际,可爱的一家子真的飞走了。
燕了飞走了,屋里少了燕子带来的热闹,我们一家开始还有些难以忘怀的,特别是还很小的二妹还不时的指着屋檩木上的那个燕子窝,我母亲跟她说:燕子会飞回来的。
时间飞逝,熬过了苦夏、刚刚恋上金秋就又走过了寒冬。望着堤坡上的小草返青披绿,春天真的就来了;看着堤坡上各色鲜花盛开,长长高高的河堤上一下就繁花似锦生机昂然了。父母说,燕子马上就要飞回来了,果不其然,一天傍晚去年来我们家的两只燕子飞回来了,它俩是那么熟悉我家环境,到堂屋飞了两圈就径直停在了它们的窝边,叽叽喳喳的像似在说我们回来了。它俩飞过了千山万水,终于回到了它们去年筑的这个巢,也算是它们温暖的老家。
接连两天它们只对去年筑的巢作些简单的修整,如衔泥修补些缺省,更换窝里柔软的窝草等。接下来就开始重复着去年春上它俩发生的故事。
到了夏天,来时的一对立马又变成去年一样的四双翩翩飞走了。
一连几年,这对燕子总是到时候就飞到了我们家,时间迟早最多就是前后一二天。
到了七一年,我家搬到了离大堤几里远的湖田队后,我才没有再见到这对可爱燕子的身影。
现在想来:
也许是它们认为我的老家那时环境真的很优美,适合它们食料真的很丰富,燕子它才会年年不远万里来这里!
也许是它们认为我们家的人对它们真的是和善,常年敞开大门迎着它们,那对燕子才会年年住在我们家!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