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经有没有对及其逼真的洋娃娃或者其他玩偶有过害怕的感觉?你有没有对仿真机器人的恐惧感?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对僵尸如此惊奇恐惧?
其实真正让我们恐惧的,不是恐惧本身,而是未知。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恐怖谷效应吧!
什么是恐怖谷理论:
1970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著名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教授(Masahiro Mori)在日本一家很不起眼的杂志《能源》(Energ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恐怖谷》(The uncanny valley)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森政弘提出了“恐怖谷”理论。其核心观点是,随着仿真物(如机器人、玩偶等)模拟真实性程度的变化,人对其亲和力也会产生变化,一般规律是亲和力随着仿真程度增高而增高,但当仿真程度到达一个较高临界点时,人的亲和反应会陡然跌人谷底,突然会产生对这个仿真物的排斥、恐惧、困惑等负面心理。
这一理论在随后的很多年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太大的反响,但21世纪初,恐怖谷理论在西方学界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研究热潮。从恐怖谷理论研究本身到仿生机器人研究,从心理学研究到社会学研究,从传播学到数码影像艺术,许多领域都有所涉及,“恐怖谷”逐渐成为一个引用频率极高的理论热词。
与国外的热潮形成鲜明对比,在国内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专门介绍和研究非常稀少,尤其是探讨恐怖谷理论与数码影像艺术领域的研究更是稀缺。显然,我们应加强这一理论的介绍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恐怖谷理论曲线:
说了这么多,其实概括为下面这条恐怖谷理论曲线(又可称为‘共情变化曲线’)的内容:
恐怖谷理论的研究:
这几条规律存在吗?仅仅是理论假设吗?的确,这一理论遭受过不少怀疑,也有学者通过一些实验后撰文说恐怖谷效应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甚至还有学者称其为伪科学。但近几年更多的科学实证研究一次次证明,恐怖谷及其规律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200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用长尾猕猴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试图揭示恐怖谷不仅仅在人类中存在,从而进一步揭示恐怖谷可能与动物进化有关。在实验中,给猴子呈现低仿真(unrealistic)、高仿真(realistics ynthetic)和完全真实(real)的三种不同仿真度猴脸影像,然后记录猴子观看这些影像的次数和时间。令实验人员吃惊的是,猴子的视觉行为陷入了恐怖谷:猴子们普遍对于高仿真猴脸的注视次数和注视时间最短,猴子对这一类猴脸产生拒绝心理。这一现象表明:在猴子身上也存在类似于人类的恐怖谷效应。
恐怖谷成因有各种解释,但大致可以划归入两个阵营。第一个阵营认为恐怖谷效应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对不正常个体的本能回避反应,以此来保护自己。虚拟人物虽然拥有人类的面孔,但是它们的面部表情僵化,动作不协调,行为举止也十分怪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疾病或死亡,进而对其产生排斥心理。
另一个阵营则认为恐怖谷源于我们基本的认知加工过程,是预期和现实之间不匹配所造成的一种认知和情绪的综合反应,类似于认知失调。人类会根据经验去预测生活中的现象,当我们面前出现一个外表与人类相似的“虚拟人或机器人”,我们会预知他的动作和行为,当他表现的与我们的预知相去甚远时,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就需要做额外的工作来调和这种的冲突,这部分额外的工作,可能就是我们感到不适的原因。这也许是人类自我认知上的一种潜意识保护。
其实这两种解释,可以简单通俗的合并为一句话:人类是有血有肉有温情有感情崇尚美好的群居高等动物。
想想为什么奥特曼不会进入恐怖谷里面呢?
恐怖谷理论在影视中的应用:
其实只要在面部变动一点我们人类所认知的五官,就会很简单的使人们进入恐怖谷,比如下面这些图片: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注重规避这些恐怖谷了,如果希望令人类对某物件的好感度增加,就要尽量在卡通人物的外表上少加入些人类特征,以免堕入“恐怖谷陷阱”。
即使人们怎样去改变对恐怖谷的看法,也无法逃出事实,或许这就是人的本能吧,毕竟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