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力达到自动化有一个量化指标,就是要能达到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阅读。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要达到却很困难。
孩子们做阅读理解训练,阅读童话故事《宝石》中有这么一段话:
“小老鼠捡起一块紫水晶,原野上的其他宝石马上失去了光彩,变成了平平常常的石头,只有小老鼠手中的紫水晶光彩夺目。”
问孩子们:你读这段话,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让文字在头脑中浮现,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带着孩子们朗读金子美玲的童诗时,尤其如此。
举手的孩子不多。
让孩子们继续读,边读边在头脑中画画,头脑中的画面清晰了就举手、不读;没有清晰画面的,继续读。
之后,请孩子说说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一个孩子说:小老鼠决定不捡其他宝石了。
一个孩子说,其他宝石让紫水晶变得更漂亮了。
教学中,我们以为学生懂了,却没有想到学生头脑中想到的内容和我们差距如此之大。
出现这样的理解情况,其实是孩子在借助其他内容帮助理解,问题是,孩子在没有读懂基本语义的基础上就借助其他语义理解,会导致理解的跳跃、偏差。
说到底,阅读理解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很微妙而又难以描述,同时不易察觉,也很难记录。
怎么办?
还是得老老实实地读懂文字的本来意思,将原本无声的、复杂微妙的思考直观再现出来。
我在投影上批注,同时说出我的意思,带着孩子们理解:“这段话其实可以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小老鼠捡起紫水晶之后,其他宝石变成了普通石头;第二层意思是只有小老鼠手中的紫水晶还是紫水晶。”
我这么讲解,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讲给孩子们听,我们要根据文字内容来理解,而非天马行空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理解。
因为阅读理解的确是很复杂化的一个过程,大多数时候,童话故事是不需要多少分析的,带着孩子们多读就好了。
但是,童话一旦进入课堂,我们还是需要做出“教学”上的努力,加强孩子边读边思这个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怎么做呢?
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可以尝试让孩子讲故事。
现在,我们很少让孩子们讲故事了,教材中出现的故事原本就少,偶尔出现的,我们就带着孩子们拿腔拿调地朗读,而很少安排孩子们讲。
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的孩子几乎都不会讲故事了。
正因为不会,所以更需要。
讲故事的时候,需要注入情况,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需要自己的发挥。
二下第7、8两个单元就安排了不少讲故事的内容,我们可以有效利用起来。
比如第20课《蜘蛛开店》,根据示意图讲讲这个故事,之后还安排一个续编故事。
第21课《青蛙卖泥塘》,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表演之前,指导孩子们分部分讲述故事;
第22课《小毛虫》,安排的是借助提示讲讲这个故事,都是很好地锻炼孩子们讲故事的文本。
除此以外,家庭也可以大有作为。
现在大家普遍认识到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很多家庭也在开始这么做了,晚上、空闲时间,成人选择合适的绘本、童话故事等,读给孩子听。
那么,我们还可以尝试继续朝前一步,让孩子将听了的故事讲出来。
这个讲故事要注意,不是背诵,也不是照书上读,而是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讲的过程中,故事中很多东西会悄然体会到,比如故事中朴素的情感、瑰丽的想象、我们所期待的孩子具有的品质等,都会随着讲述进入孩子的生命。
同时,孩子会经历思考、理解、组织语言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能够综合锻炼出孩子思维的能力。
孩子的大脑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所帮助。
无论如何,阅读不是目的,阅读中,思考才是关键。
低段孩子阅读力的培养,让孩子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