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往北云向南
有人说,可以在4个小时内读完20万字。
第一反应是:我去,这是怎么做到的?!
略微思考一下,从逻辑上讲也不难,熟能生巧罢了。如果你每天坚持一定的阅读量,坚持几年(这个数字因人而异),时间久了量变会引起质变。语感会非常好,可能抓住几个关键词就能知道一段的核心,抓住几段就知道一章的核心,领会重点章节就可以窥得整部书的全貌。甚至都不用读完,靠猜的就可以,因为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会形成一种肌肉记忆。就像打游戏一样,敌人下一步要做什么完全在你的掌控之中,只需要预判,然后稍加验证就可以了。
算一道数学题,4小时20万字,1小时5万字,一分钟833字,一秒14个字。这样拆解下来,扫一眼14个字难吗?
如果你觉得难,我们进一步再来分析一下,14个字也就是一句话的容量。一句话的关键词多说3个,一秒抓住2-3个关键词难吗?如果你还觉得困难,我们再深入一点。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你的阅读障碍是什么?
大部分人在阅读过程中都有以下几点不好的习惯:
第一就是读出声,那是小时候读课文留下的后遗症,有人会觉得不读出来浑身难受,甚至不读出声都影响理解。这种是最极端的阅读障碍。
第二是默念,比第一种好很多了。但是同样影响阅读速度。我很早就发现这一点,但是一直很难改,就好像有个人在脑海里对你说话。眼睛看到的文字并不是直接送到大脑处理,而是经过默念这样的转换。好像是个传声筒,文绉绉地说是“心声”。但是你发现没有,在你发出心声的时候,眼睛已经望到了下一句话甚至下一段,但是“声音传播的速度毕竟比光的传播速度要慢”(有些不恰当的比喻)。
这样说吧,你是先看到闪电,视觉信息转换成大脑意识需要时间,看到之后经过一个反射弧,你的大脑才意识到哦原来是闪电,然后大脑意识变成你说出口的话——看,闪电!
如果是第一种阅读障碍,那么你阅读要耗费的时间必然是最长的,因为这样阅读,文字信息到语言信息的转换经过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
如果是第二种,少了大脑意识到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时间大大缩短,对于口吃的人,这个时间的缩短是无可估量的(开个玩笑)。但是不要忘了,文字通过视觉转换成大脑意识再变成“心声”(默念),多了一个从大脑意识到“心声”的过程啊。我们只要大脑意识,也即理解文字的含义就足够了。把这个过程砍掉呢?节省的时间同样不可估量(又吹牛了)。
回到开篇提到的熟能生巧,文字通过视觉转换成大脑意识这个时间再缩短一点呢?这就是熟能生巧,经常读书的人思维快如闪电,我们这里抛开天才不谈,普通人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达到的,但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一个人抽了20年的烟,如果一天戒掉,可能第二天就得住院,那就是习惯的力量在作祟,孰能生巧就是一种重复,然后变成习惯,习惯造就肌肉记忆——最简洁的反馈。
再次反思一下,大部分人有第二种阅读障碍,甚至连打字的时候都要默念,因为习惯,因为不熟练。所以只要有意识地不去默念,养成习惯,时间久了,阅读速度必然会有大幅提升。默念的次数越少,阅读速度越快,直到戒除默念,也就达到了更加高深的境界。
如果再开发一种特别适合自己的独特阅读方式呢?反复训练之后,甚至有可能打破4小时20万字的速度。
4个小时读完20万字据我分析应该是这样做到的。
最后补充一点,每次阅读设定一个目标而不是情节、语言和生字词一把抓。以上方法根据书的类型不同来做调整。
后记:
现在我这样想:有人泛读,有人精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看法,希望你不要因为别人的话感到困扰。
-end-
作者:风往北云向南
简介:做过电企、家装、新媒体,考过翻译硕士,文理都通那么一点点。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视写作阅读为此生信仰。算是书迷、影迷、乐迷、金迷、杰迷、球迷,似乎这也是个迷。
寄语: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到哪里,只知道那是更广阔的天地。我只是迷恋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