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正视问题,出问题最重要的是厂家解决问题的态度。”
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也会持续关注这件事情的进展。消费者面对企业本来就是个弱势群体,当消费者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时,维权的路有多难,我是有深有体会的。你想跟厂家谈?人家都懒得理你。你想在网络发帖?删帖然后把你打入车黑行列,对维权本身能起到什么作用?一般的消费者跟厂家打官司是消耗不起的。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采取这种过激的维权方式?官方媒体的介入也让特斯拉傲慢的态度有所转变,但我觉得几乎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等这件事情热度过去之后,人们就会逐渐忘记这件事情。
其实看衰特斯拉的大有人在,特斯拉没有在上海建厂之前,就时不时传出特斯拉将要破产的新闻。之前特斯拉一直没有解决产能问题,在中国制造的加持下,特斯拉终于解决了产能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救了特斯拉。中国为什么要出手救特斯拉呢?这就怪国内一众新能源汽车厂家不争气了,扶持了多年,认真研究造车的很少,反倒是研究怎么骗补的比较多。补贴了国内车企那么多钱,没想到全球新能源汽车标杆还是特斯拉,地位难以撼动,你说尴尬不尴尬?
引进特斯拉这条鲶鱼,可以淘汰掉那些劣质的混水摸鱼的汽车厂家。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有了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需要太在意现在国内那些新能源汽车厂的死活。死掉的都是竞争力不强要被淘汰的企业,引进特斯拉只不过是加快了淘汰速度而已。淘汰劣质的企业,有产业链的支撑,新的优秀的企业会成长起来。只有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国产化替代,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巨额补贴才不会打水漂。
也只有培育出能和特斯拉抗衡的企业,才能从根子上改变特斯拉的态度。因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时,是消费者选择企业而不是企业选择消费者,企业才会感到生存压力。
也正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越来越成熟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互联网科技巨头入局造新能源汽车。想想华为、小米、百度、滴滴、美团、360等巨头都造车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好热闹啊,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大战一样。当然,造车要比造手机难度更大,也更烧钱,最后可能也就剩下少数的几家能活下来。科技巨头造车评论褒贬不一,作为消费者我倒是觉得这是件好事,能给汽车产业带来一点新鲜血液,让汽车产业更有活力,汽车消费市场处于良性竞争,消费者也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