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个领域里成为专家?如何专注?------读《深度工作》
总概
《深度工作》这本书算是我2017年读过的第二大好书,看完这本书我戒了朋友圈,不算很彻底地隐退,偶尔看看,正如书上‘远离社交媒体’的那一章节所表达的:“只有一种工具实际益处大于实际害处时才选择这种工具”,微信微博不过是一个工具,有好也有坏,要懂得权衡利弊。我们常看到它利的一面,所以虽然感到自己的时间被这些工具碎片化,仍不肯放下,这样的我们是看不到时间碎片化的弊端。对此,作者提出,要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是需要深度工作、专注、减少碎片化的。
在一项要求研究对象完成注意力转换任务的实验中,受试者在转移到一项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作者的意思是说,你准备专心写一篇文章,但是期间你被一个电话打断,或者是在想一个问题,拿起手机又不自觉点开朋友圈,这种未完成任务之间的转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对你的表现十分有害。在我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已经被两个电话、两个人的来访打断,感觉自己要花点时间把自己拉回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说要选出固定时间避免一切打扰,用来进行深度工作,可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可能地避免干扰。
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为什么要尽可能减少注意力分散?
作者总结出要实现在职场和生活上有所作为:
1.首先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
2.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
在此有个重要理念,就是所有的活动无论重要与否,都会消耗你的时间和注意力。
所以把花在低影响力活动上的时间(比如在朋友圈互相点赞)转投到高影响力的活动上(比如和一位好朋友共进午餐),这样你就能取得目标的更大成功。
3.行动。
我想起之前看了一本有关于达芬奇的书,感悟最大的是:一个人一生要有所为,工作时的专注真的非常重要。
达芬奇首先是建筑家、画家、舞台设计师、雕塑家,同时又在哲学、解剖学、光学、音乐、天文、地理都做过认真的研究。不可能人人都有达芬奇这样的天赋,但是天赋背后,那些刻意努力和深度工作的习惯值得我们学习——雕塑作品的时候,他可以一大清早就带着梯子马不停蹄地开始工作,从太阳初升到夜幕低垂,他一直没放下手中的画笔,甚至忘记吃饭。有时候他会连续好几天不碰画笔,一天有好几小时伫立在作品前,独自用挑剔的眼神审视画中的人物……
《深度工作》书里引用了艾利克森的一句话:“我们认为专家与普通成年人之间的差异在于,专家是那些为提升某一特定领域的表现穷其一生刻意努力的人。”
如何刻意练习? 核心要素通常如下:
(1)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2)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如何成为专家?作者提出,需要深度工作、专注。那如何深度工作呢?
1. 首先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比如每天下午安排特定的时间或安静的场所用于完成深度任务,这就只需很少的意志力便能启动工作并保持下去。
2. 深度工作有几种方式适用不同的人。书上提及了:
双峰模式——在这种哲学下深度工作的单位时间至少是一整天。
节奏模式:定下规则,每天那个固定的时间段用来深度工作,比如早晨 5 点半到7点。
记者模式: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这对于新手很难。)
还有协作深度工作模式等等…..
3.深度工作 4DX原则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正如《高效能人士的执行 4 原则》的作者所说的:“你想做的事情越多,完成的事情反而越少。”这句话阐述的意思是,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即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原则4:每周回顾
4.关于每天深度工作的时间:有关音乐的研究发现精英演奏家平均每天在刻意练习状态练琴三个半小时左右,对于新手而言,每天一小时左右。
如何不加班又能有所成就?
作者总结了自己身上的原因,有二。
其一,我们采用固定日程的方法,在做选择的时候有所侧重。严格缩减浮浅工作,保持深度。
其二,我们的时间有限,因而会更谨慎地思考个人的组织习惯,这也使得我们产出的价值能够高于采用长时间但混乱的日程安排的人。
最后他引用了作者威妮弗雷德·加拉格尔的话:“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