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每次那么努力还是没有长进?
这世上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成功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每天抱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学习成长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到一半没有看到成长也就放弃了!
我学了几年的英语,每天都好忙好累,可是并没有多大长进,我要不要继续?
我一直在尝试写作,可是写了很久,依然写不好,你能不能告诉我,怎么才能把文章写好?
我想学理财,看了很多书,但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就这么难呢?
当你还在为这些事情而烦恼时,你会发现有一些人好像是开挂一样做什么都能有好的成绩,成长的速度十分惊人。
我们希望学会某一样东西,我们也真的很努力了,可是,为什么就迟迟没有成功呢?是不是我再接再厉,努力一万小时就有希望了?
就拿看书这件事情来说吧,同样都是看书,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掌握高效学习的人,看一本书能掌握书中要领并且过目不忘。而没有掌握高效学习的人把一整本书看完,过几天书中的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为什么会这样?
从上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
那些摘抄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懂得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所以我们大多数人在看书时,所用的阅读方法都是老一套的读书记忆法。那么假设我们每年要阅读100本书,你真的确定这一百本书的所有知识点都能够记得住吗?显然不能,对吧!
这时如何高效读书就变成一门高深的学问了,可问题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书读的方法是低效落后的。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读完书记不住,是我自己的记忆力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同样存在。
网上有很多高效读书的方法论,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读书之后都忘掉是正常的,我们需要把知识内化成能力,这些知识就永远为我所用啦!
现在的来仔细分析这个结论,它是多么的荒谬:
当我读完一本书时,记不住每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连书中说什么都不记得,那我如何把知识内化变成能力呢?
其实我的读书方法低效主要的原因是:阅读+划线/摘抄通过这种形式来阅读,这种读书方法是把书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拆分成每个独立的知识点。
实际上,我们要记忆这些个孤立的知识点十分困难,因为大脑不擅长这种高效行为。
前一段时间播出的英剧《神探夏洛克》里,福尔摩斯就是靠记忆宫殿训练自己超强的记忆力。
当然,读书并不等于背书。然而,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
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我们看似节约了很多加工整合的时间和精力,以便能够读更多的新书。但却是买椟还珠,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最有价值的工作放弃了。
如何做到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于是,我读书不再追求速度。
相反,我会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在记录和寻找联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
我的读书成效,进入了一种复利效应的状态。
也就是说,我读过的所有书都将为未来获取新的知识提供帮助。
这个简单的方法,却很少有人发现。或许是因为我们大脑的习惯是寻求快速把书读完吧……
我们都希望读完书获得新知识,因此不断快步向前去获取更多、更多……
但古人早就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临界知识又来了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
经常阅读章的读者会发现,我们常常会在各个公众号的文章中发现讨论不同问题时会运用到复利模型(如成甲老师,和李叫兽营销达人)。
这其实就是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他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这样一思考,常常会发现过去没看到的规律。
成甲老师他的微信公众号里边分享了这样不一样的观点: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
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了十本书的人都要深入。
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有能力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我们的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的勤奋陷阱里。
以上部分内容,来自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