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的八点,书店里的咖啡屋,二楼只有一桌看书的,一楼呢,是一个同样带着笔记本的人,没有周末的喧闹,秩序中透着点悠闲。希望书店别太早打烊。
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写却很让人泄气。就像倾听一样,以为那些道理都像食物一样吸收了,是啊,不断地、或是碎片化的信息摄取,确实悄悄构建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带着成见,在生活中证明或者推翻它,然后让自己成为自己。但“说出来”很难,吃了一盘甜点,光靠舌头就想去解析它,还原它,还是有不小的难度的,你可能知道需要慕斯、玫瑰、蛋糕等,但你很难凭借感受得出的结论去还原一盘橱窗里的成品,而如果加上详细的教程步骤,可能才会像那么回事。但人还是得去表达啊,一是因为白天可能真没说够,二是生命力不该仅限于汲取啊。一些奇怪的想法,如果不及时写下来,第二天就忘了。虽然稀啦啦堆叠出来的东西不像是吃的,倒像是消化之后的东西。
曾有一时间,我觉得对于一些事不该仅限于感受,虽然每个人的感知能力各有不同,但它仍是很浅的东西。而现在许多人,谈论一件事总喜欢围绕感受,在道德伦理层面来回的批判,好比不懂政治经济却想指点江山。当然,人人都有权表达,我也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一旦不准确的表述有了有效的平台,它就会起到不好的副作用。所以,那些文人、艺术家,他们很敏感,更在意个体与自我实现,所以一时间,我觉得他们的评论对社会有着反作用,甚至上升到误国殃民之地步。但很快,这种想法就有了出路,就好比向上级汇报工作,反馈的疑难杂症,一定要带上解决方案,至少是一条,且选项越多越好。别总是抱怨牢骚,如鲠在喉可以去创作,非得振聋发聩,请鞭辟入里吧。后来我发现错了。
对于里子,很重要,有人也试图把一些核心的、筛选过的,像套餐一样端到你面前,罗胖算一个,今年的跨年演讲,连批评的声音都没有了,至于那平台,我确有偏见,倒不是商人的原因,也许是太过完美的缘故,罗胖会用笃定的语气、全知的姿态去表述见解,每年365天准时精确的六十秒。完美得没有丝毫裂痕,没有缝让光透出来,令人怀疑。当然,罗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看过他和许知远的对话,许知远说他们彼此保留,但却互相欣赏,这是君子间的相惜啊,和而不同。印象中罗胖说他做的是有意义的事情,让知识为所有人可得,我认为一些领域,求知的方式并没有被打破,而罗胖似乎想打破这种方式,他所提因自己的演讲让汽修店老板买了本经济学书,我认为事得其反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所以光有里子,光有效率是不对的,虽然社会运转可能更在意效率与结果,但我们的存在不只满足社会的需求,也得考虑个人的需求,讲究个人实现,这才会是和谐社会。想到双雪涛的话,从一个个体认识这个世界也是很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总结性的,不是一般性的,不是要从这里面提炼出什么大道理。那些抱怨,然后引发的思考,进而去犯错、总结,最后得出的东西,才不会千篇一律,也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人人都是螺丝钉,但人人都不是螺丝钉。
书店打烊了,广播里放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很喜欢,惊讶于冥冥中的应景,大学时看沉默的羔羊,汉尼拔喜欢听巴赫,说他的音乐很理性。而王小波拍着胸脯说,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我不是知识分子,但也希望人们不要只讲究效率、只谈感受,更应该尽力表现一种理性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