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我们总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以己尺度他人。
当朋友不够上进,你认为作为朋友必须指正,帮其改变;
当家人不够自律,你认为要为他们好,得时刻鞭策;
当同事做事不认真,你又觉得责无旁贷,忍不住批评指正……
可你的一番费尽心血,换来的却是关系紧张,郁闷疲惫。
庄子说:“自适其适,而不适人之适。”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一个人最深的执念,就是到处使用以爱为名的绳索,即勒疼了别人,又缠死了自己。
● 万物有性,何须雕琢
《庄子·应帝王》中,讲肩吾去见狂接舆,狂接舆问他:日中始对你说了什么啊?
肩吾曰:“告我 :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狂接舆曰:“是欺 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 外夫?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 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肩吾说:他告诉我,国君按自己的想法设立出了法规,人们不敢不听,从而接受教化。
狂接舆说:这简直是骗人的做法。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和趟着大海去凿河,让小小的蚊虫去背大山一样。圣人治理天下,是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感化他人。小鸟都知道想要躲避罗网就得飞高些,小老鼠也知道得在神坛下打洞才能避开烟熏和挖掘。难道我们人还不如这两种小动物吗?
老子说:有莫举名,使物自喜。
意思是真正的圣人治理天下,不是通过树立自己的名声或强制手段,而是让万物自然地生长、发展。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自然。这种治世方法不但适用于帝王,对于我们普通大众同样适用。
虽说学会分享是件好事,但是生活观念,处世方法也必须让他人赞同学习,就不明智了。
有道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每个人的性情、喜好都不一样,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将某种意识强加在自己身上,但是却常常忘了自己也要尊重别人的独特之处。
心理学里有个”投射效应。“,人们总是爱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在他人身上。
试图改变他人,往往是出于控制欲、焦虑和不满 。这样做不但吃力不讨好,还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庄子说:”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
只有当我们放下心中的尺子,不要总想着去矫正他人,才能真正看见彼此的光。
● 君子求诸己,各得其所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也是个处处挑人毛病的刺头,似乎自己就是个拿着道德标尺的审判者,不是弹劾同僚受贿、就是训斥下属懒政。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刚正不阿,没想到却在官场上弄得个众叛亲离。
好在曾国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先做了自我改变,懂得了倾听,学会了尊重不同的声音,也懂得了忍让。
改变了自己,没想到也改变了他人,同僚们都开始信任他,向他学习,让他赢得了人脉,在官场上一路亨通。
曾国藩为此感慨:“天下无不可教化之人,只因我德未足以感人。”
你看,当你开始改变自己,世界就会悄悄发生变化。
《华严经》上说:"欲为世间灯,先燃自身火。"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看别人哪里不对,而是发现自己可以如何变得更好。
作家林清玄说: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才真正活在这世上。
亲爱的你,
愿你内心澄明,如水般自在流动;
愿你温柔有力,如光般照亮彼此;
愿你此生,不为他人所困,只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