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娘炮”的争论越演越烈,我虽然不怎么喜欢“娘炮”,我虽然从内心里很反感“娘炮”,为此我也因为学校组织观看《开学第一课》而差一点摔了电视遥控器,但这里的不喜欢,仅仅是在审美层面和《开学第一课》选人的问题上,然而最近发现辩论似乎要上升到更高层面去“解决”这个娘炮问题,这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如果连个人审美都要划出一个标准来,这我们哪里会有什么独立个性,哪里还谈什么人身自由?
最近这几天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都发表了关于“娘炮”的看法和观点,以反方为主的新华社对“娘炮”的现象和倾向表示担忧和指责,人民日报的内容的观点主要是对其现象和多重审美的包容和尊重,我坚决的支持人民日报的观点,反对新华社的观点,因为我们没有权利阻止,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问题,当我们随随便便的就去以权威的姿态,进行一些所谓道德评判,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倾向,我们不能头疼医脚,因为这些现象只是一个表面,其内在有着复杂的综合问题和因素。
主流媒体有引导的责任,教育节目有不选择炮娘的责任,但任何部门没有阻止这些人成为炮娘的权利,不然这就是社会自由的退步。辩论可以,但不要越位,不要人为的干预个人行为,而要找到病因在哪。
就像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些编剧指责大众为什么原意看一些没有营养的肥皂剧,比如挖坟掘墓的影视剧铺天盖地,而其目的都是朝着宝藏去的,这样是要把大众灵魂带进坟墓,但我试问从小学到大学,有多少人学会了文学鉴赏?又有多少人学会了功利追逐?从小告诉学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没有重视书中有关于“真善美”的东西,而学习书中所有真善美的东西都是为了黄金屋,试问他们如何能学会欣赏真善美?
“炮娘”这些原因只是我们文化缺失的一个表象,而且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失衡,近百年前鲁迅都无奈当时时局,不得已自己的作品只能“谈风月”,而如今我们除了谈风月还能谈什么?文学是可以洗涤灵魂的,可以解决这种文化缺失,但文学走到了今天却没有完成这种使命,又是什么原因?
这些深层的问题我也不想去深扒了,当下最重要的是要保住这最后一道防线,就是个人审美的自由,往严重里说是个人自由,我们不能连审美也要划出一个标准来,我们从小划出的标准实在是太多了,再多我们人就像生产线上的一个产品,没有独立个性,都变成了统一模样!
我们应该尊重任何个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任何行为,主流媒体可以引导,教育节目严谨组织,但就是不能对个人的“炮娘”行为做出道德评判,我不喜欢“娘炮”,但要改变这种现象,并不是制止这些“娘炮”就可以解决,而是找到解决根源问题的方法!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