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张玉兰,生于1932年农历八月初一,卒于2013年农历六月十一日,享年82岁。
母亲16岁和父亲走到一起,养育了八个子女,期间经历了许多苦难和风雨。为了照顾家庭,早年在生产队干农活时,母亲不亚于一个男劳力。每次生产队评工分,她的日工分在妇女中总是最高的18分。人们常说,母亲有力气,能干活,殊不知,为了能比别人多挣两分,母亲不惜力地干活,处处要给大家做出榜样!母亲这样劳累自己的身体,还不是为了我们八个子女有吃喝,不挨饿,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吗?
父亲是木匠,母亲除了做饭、照顾孩子,还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和父亲一起拉大锯,帮助父亲做木工。赶活时,父母能从天黑干到黎明。即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母亲用她勤劳的双手照料着我们,改善着我们的生活,没有因为生活困难,而使我们受到饥荒之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在山西农场工作。母亲一个人在家做工,维持着全家的生计,其中的艰难和困苦,即使母亲后来断断续续给我们的讲述,我们也难以感受到母亲的泪与汗,苦和累。母亲用她弱小的双肩,担起了整个大家庭,不要说我们现在,即使在当时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
母亲没有文化,一辈子只认识四个字,但她对子女的教育有着超乎那个时代的农村妇女不具备的远见。对于孩子们的教育需求,母亲总是想尽办法予以满足。母亲培养出了全村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第一个教授,第一个大学校长和全国知名的热处理专家。
八个子女,母亲哪一个也放不下。只要子女有困难,母亲总是和父亲一起给我们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力量。母亲把我们一个个抚养成人,她自己却衰老了。谁又能想到,我们的成长是以母亲的衰老为代价呢!
家里人口多,解决吃饭问题是母亲最关注的问题。印象里,家里的大铝锅是村里容量最大的炊具。饭做成后,母亲赤手可以轻松地把满满一锅的饭,从炉灶端上炉台上。然后,母亲会走到大门口,以自己特有的大嗓门,向东西两个街口,大声呼喊不在家的孩子们回家吃饭。母亲总是最后一个端起饭碗的人。母亲年老以后,嘴馋,特别爱吃好东西。那时候,我们年幼无知,谁又能体会到母亲的一片苦心呢? 母亲患病以后,我们才有机会真正了解母亲。母亲丰富的阅历,渊博的人生体验,让我们自叹莫如。即使病魔缠身,情绪不好,她仍以深深的母爱关心着我们、牵挂着我们,而我们对母亲的回报却少之又少!
母亲现在离开了这个让她深深眷恋的世界,也把我们的心紧紧地牵走了。
母亲走到哪里,我们的心就会跟到哪里;我们走到哪里,母亲的爱就会留在哪里!
母亲,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