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特别感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及张俊老师(帅醒创始人兼CEO)的分享。
一、社交的本质
社交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特质和兴趣需求相互匹配的过程,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倾向于用较小的投入来获得大的社交红利。
二、什么是社交红利
所谓社交红利,可看做社交带来的利益,大体可分为三类:
1、获得高价值的互动体验,满足成就感、虚荣心、归属感、表达欲、异性碰撞等心理需求及生理需求。
如微博粉丝数、陌陌YP等;
2、获得高价值的人脉并保持关注。
如微博上的名人、脉脉上的大牛等;
3、获得高价值的信息。
主要指与我有关的信息(人或事)、感兴趣的信息、高质量的信息、打发碎片时间的信息等。
三、有社交红利则必然有社交噪声,那么,社交噪声有哪些
1、来自“有关的人”的,不感冒的信息。
(如发美食、发自拍、心灵鸡汤但是你并不关心,甚至厌恶)
2、来自“感兴趣领域”的,低质量的信息。
(如自己关注的公众号发软文、发段子等低质量文章)
3、强奸眼球的营销宣传信息。
(如代购、微商等)
4、糟糕的互动回馈。
(如自己发的状态发现没有反馈,别人的状态却赞声一片)
四、这些社交噪声来源自哪里
1、利益的驱动。所有的代购、水军、段子手,背后都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
2、个体和群体的非理性。个体在网络上无视他人、肆无忌惮的行为;群体的暴力宣泄,尤其是微博的人肉、人人的撕逼、百度的爆吧。
3、信息本身的激增,这是人群迅速放大的必然结果,于是发现好信息的成本随之激增。
4、借助于KOL(即关键意见领袖),反过来却被KOL绑架。
5、归根结底是规则的漏洞。新浪微博纵容僵尸粉的存在,扩大名人和草根的话语权不平衡;脉脉在好友添加和影响力增长上都采用了非常收敛和严格的规则设计,用户信息流质量的下滑会慢很多。
五、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社交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社交产品要做的事情便是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交行为线上化,利用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可量化、直观化的特征满足用户各类社交需求,使用户持续不断地获得社交红利,形成逐步的粘合和沉浸。
需要明确的是,社交产品要满足的不是A的个性特质和B的兴趣需求的匹配,而是需要把各种人在各个时刻的各种需求和特质相匹配,并达到同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匹配通常需要内容载体,如作品、话题、分享、交易、求助、活动等。
六、社交产品如何分类
基本上,社交产品可以分为:
1、以熟人沟通为主的熟人社交产品,如微信、QQ;
2、以陌生人交流为主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如陌陌、微博。
其中,陌生人社交又可分为:
1、“反社交压力”的弱身份化,即不强调身份和内容沉淀,用户纯粹是为了压力、打发时间,如无秘、陌陌;
2、“强社交增值”的强身份化,即强调稳定的身份,个人信息的沉淀和内容的积累,其目的大多是拓展人际关系,打通人脉,如赤兔、脉脉。
其中,熟人社交产品需求最为迫切,也最频繁,强身份化的陌生人社交产品是入世者的最爱,弱身份化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频率最不稳定。
OK,我们下期接着聊社交产品的变现方式,生存状态以及发展逻辑。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W了个H”,我们一起来聊聊关于产品、运营、PPT还有彼此生活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