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时代之前,没有豆瓣之类分享书评的平台,那些开头平淡无趣或者艰涩难懂的书,是怎么吸引别人读完的呢?
最近在看一本书《葡萄牙的高山》,在小红书上看到推荐,再看豆瓣评分也不错,加上对葡萄牙的特殊情感,就开始读了。但是看了一半多仍觉得很无趣,啰啰嗦嗦不知想表达什么。也就是挤公交车的时候,挤不出双手打游戏,只能单手持手机看书,才能看到了一半。亏得我还要继续挤公交,也亏得我这人容易傻傻坚持,就这样看到了70%,突然一下变得精彩起来。甚至精彩到有点震惊和蒙圈。虽然还没看完,我相信这是一本高分推荐的好书了,接下去的30%,应该不会再看得那么漫不经心。
前两年看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写了四厚本,最好看的是第二、第三本,第一本的90%平淡无奇。若不是营销推文中“尖叫着看完第一本的最后几页”这样的描述,以及冰岛女性人手一套四部曲的营销文案,我可能第一本都不会看完。如果没有那些广告推广,真不知道谁能坚持看完四部曲。
感谢这个资讯发达的年代,在选择和坚持的时候少走了很多弯路。转而想想从前,之所以会有人再未知结果的情况下坚持看完一本开头并不咋地的书,一定是因为他有很多的时间,而且也没有太多的杂念和干扰。白日里,每天也就做看书这一件事情,那还有什么看不完的呢?我们现在的选择可是太多了,定定心心看书似乎都变得很奢侈。选择越多,心好像越是漂泊无依、居无定所,好在手机上可以随时阅读,也算是让心靠一靠港,备足了精神的物资,再次起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