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有纹身被家长联名辞退,“新”时代里什么话最掷地有声?
文/未书
毕业后我曾去出版公司应聘,当时对方问我:“你对一个做编辑的人是你这样的打扮有什么想法?”
我穿的干干净净,就连袜子都是新的,当时是一头白色短发,男生的穿着。我在会议室坐了很久,答了一张卷子,类似语文卷,我确信那卷子我达到了及格线以上,半个小时后,我听到了上面那个问题。
“我认为是刻板印象吧,编辑不一定要长发飘飘的,穿裙子,很温柔。”当时这么回答。
现在我还有了一个纹身,我对一些“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话不是特别敏感,身上有伤疤甚至脸上有个疤之类的,会觉得很酷。
有人愿意以身犯险,有人愿意固守成规,只要互相不指责,就会形成一种平衡。假如有一方显露出优越感,评论另外一方的生活方式,矛盾就会由此产生。
因有纹身被辞退的是一名街舞老师,在家长联名辞退这名老师前,还叫他换过头像。
我之前也有换过一阵子头像,因为在客户群里需要对接,主动把头像换成了中年男人专用头像。跟客户说完话之后还要发一朵玫瑰或者一个可爱的表情。每次看到结束语后的表情,同事都会跟我交换一个眼神,我们心照不宣而又无奈的笑了。
我们算是幸运的,但很多人没那么幸运,比如这名被辞退的街舞老师,18岁,两份兼职,晚上下了班还要去酒吧兼职,反而被家长指责。
家长并不是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影响,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老师让她去接孩子的时候她回复正在打牌没空去接。不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不是教育方式的错误,直白的说,没那么爱孩子。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跟大家讨论一下,现在微博的评论基本上倒向街舞老师。
假如说没有微信截图来佐证这位老师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假如说这位家长却是一位对自己孩子很负责任的家长,不会因为打牌而不去接孩子放学,那是不是她就有理由因为该老师纹身的事情联合其他家长辞退老师?
而微博的评论会不会还一边倒向老师?
这种设想很可怕,人很容易就会被很多延伸出来的“证明”、“证据”裹挟,而不会抽丝剥茧看到核心的部分。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性教育读本》,也是源于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微博反映性教育读本尺度太大,并且断章取义的截了一些图片,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后,校方回收了这批读本。
是不是“回收”这个动作证明了心虚?也为各位反对的家长撑了腰?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反对很有效,很正确?
《美恐2》中记者拉娜和老师温特是一对同性情侣,为了将拉娜关进疗养院,反派以老师的名誉威胁温特,而拉娜被关进疗养院后,进行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治疗同性恋”之酷刑。
它在讽刺旧时代人们的顽固与落后、无知与封建。然而很多人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假如同性恋抢劫、假如同性恋作弊、假如同性恋坐车不让座。舆论也是百分百的会把同性恋这个事情拿出来讨论一番,你看啊,因为ta是同性恋,所以ta去杀人、放火、抢劫。
想再重申一次,人们不会去抽丝剥茧看内核。
人们会认为,纹身就是混混,只是因为你对学生负责任,所以我向着你多说几句话,假如你不是个负责任的老师,那我指责的并非你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水准,我会去指责你的纹身。因为大多数人认为这样是不对的,所以也就更容易挑起争端,也更容易让你失去工作,至于教学水平,有什么重要的呢?
人们会认为,孩子早早看到性教育读本,会对ta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这样的性教育他们没办法接受,所以就开一个舆论的头,让所有的孩子都失去这个机会。
人们会认为,同性恋就是原罪。同性恋杀了人是“同性恋”这个标签的错。
很多人感慨现在已经是9102年了,大环境在慢慢变好,大部分人都很包容,但假如真的岁月静好啊,我们就不会再看到这样的热搜了。因为它不再具有讨论的必要性。
可是那些已经快要被时代抛弃了的人,为什么他们的声音依旧掷地有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青年第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