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那时,同学们疯狂的崇拜郭敬明。到新华书店,而不是现在的文轩新华,去看他的小说。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那个时候觉得很好看。最喜欢的是他写的一本,应该要随笔,写在爱与痛的边缘,看了觉得和自己心境好像。后来在读书,发现三毛也写了梦里花落知多少,杨绛也写了在爱与痛的边缘,这两本都比郭敬明的静的。可是,我一想起自己的青春,还是对那本现在读起来觉得幼稚,甚至有点矫情单位随笔,感觉好暖心。
好了,说了好多废话。只是借由而起了这么一标题。大概是因为我真的对青春与少年,理想与远方…那种带着白衣飘飘感受的校园梦有着无比的执着。其实,那个时候是最有梦想和希望的年纪。
好多年过去了,已经而立。但是,我常常觉得自己没有长大。至少在生活模式上一直这样。读书的时候天天吃食堂,现在上班也是天天吃食堂。以前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现在是办公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只是以前是坐着,现在是站着。每年开学就盼着放假,放假久了又烦着开学。…一看,自己的生活从来没有偏离校园这个轨道。有时和同学一比较,常常感觉别人的生活是一日千里,自己确实天天不动、月月不变、年复一年。
所以有时就借口如此不必再长大。一个谎言讲多了,就好像变成了真话。自己就相信自己好像真的没有长大。除了年龄的变化,其他都没变。如此,变成了温水中的那只青蛙,生活好像也过成了自己曾经不喜欢的样子。无数次告诉自己应该要有所变化,但是,不变的理由总是那么多。一个躁动的心,还没有大动又平息下去。然后,无所谓的嘲笑一下自己,一个平庸的人,你要懂得接受那个有缺陷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真真是鲁迅先生所说阿Q精神啊。
这在感情中,尤其明显。
一直觉得自己是白纸,不甘心随意嫁出去,又无法抛下可怜的自尊,主动找到那个心动的人。当然,本身那个缘分没有啊。想要得到爱情,又很怕自己没有追求到爱情,反而被辜负 。不想随便结婚,又不甘独自一人落寞,在人群狂欢中寂寞最可怜。偏偏不愿意承认,丢不下那点可怜的尊严。要不就彻底做好一人一生的打算,要不就让自己随波逐流嫁出去。要输就要输给爱情,要赢就要赢得追求。大概就是以前老人说,做不到拿得起放得下。所以,只能在爱与痛的边缘纠结,直到崩溃。
好像已经不敢正大光明的说出爱情两个字,怕把别人吓跑,怕自己变得难堪。生活让自己已经没有了十八岁对感情的热烈与执着。在这场爱情的青春场里,我连尾巴都没有抓住。再回头,已经遥遥无期。自己的反射弧是有多长,自己的神经线条是有多粗。
可是,人就是这么的矛盾,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你越想得到它。所以,你不甘心,你不快乐,你不能痛痛快快的表达自我。这样的委屈,在夜深的时候,在每个佳节的时候,无线的放大,吞噬着自己。这应该就叫痛,就叫苦。
明代有部超级好看的戏曲,叫牡丹亭。女主角杜丽娘青春美好无人常,忧郁成梦。梦见了一见钟情的情人柳梦梅。梦里幽会尝到了青春的禁果,醒来发现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心碎至极,香消玉损,为情而死。死后灵魂偶遇到了柳梦梅,又燃气了生命的希望,因情而生,活了过来。这样因情而死因情而生的爱情,现在看也是无比荒诞。这当然只能是文学的理想,通过浪漫主义表达爱情这个主题。这部剧从它面世以来,受到无数女子的推崇。大概确实她实现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我不想成为杜丽娘,要死一遍才能成就自己的爱情,寻到那个有缘人。可是,现实常常令人绝望,可能,我们很多人为了不成为杜丽娘,生生地就把自己凑合出去了。为了所谓的合适、父母的关心、世俗的压力………这个社会确实比杜丽娘要开放一万倍,可是,也比她要承受的目光与压力多一万倍。
我们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去获得爱情,那么我们可能真的要在纠结中崩溃,走向心得凋零。毕竟,谁也救不了我们,找不到安放心灵的地方,就只能让它不断的承受漂泊的颠簸。哪一天它习惯了这种颠簸,可能你就大无畏了。要不就是万分之一的几率,找到了那个他,找到了心得位置。
哇哦,那可得谢谢在佛祖前世的五百次乘以五万次的回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