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回到家,我习惯性的问宝宝:“今天在幼儿园表现怎么样啊?”
老妈在旁边答道:“今天在幼儿园咬人了!”
我瞬间黑线,“不会吧?”在心目中,小朋友咬人是比打架更严重的行为。老妈说:“是真的,我们放学都被老师留下来了。”
立刻和老师联系,了解到事情的大致经过是:宝宝在玩玩具的时候,一个小朋友推了她,然后她就咬了一下那个小朋友。我忙向老师道歉,并询问了小朋友的情况,老师告知当时已及时制止,没有咬伤。并且当时教宝宝向对方道歉了。为了深化宝宝对咬人这件事的印象,和老师约好第二天早上去幼儿园的时候,我带着她再和对方小朋友及家长道歉。
第一次经历这种事,心中略有压力,晚上竟微微失眠了。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特别是在对待犯错后的孩子,我总有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忐忑。特别害怕由于自己的不慎,给她的心理带来阴影。
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于孩子犯错这件事,家长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其一是“蛮不讲理护犊型”,不管事实如何,在外对自己家的孩子维护到底;其二是“息事宁人表面教育型”,在家不怎么约束甚至略溺爱,但是,在外,一定是一个“讲道理”的家长。孩子在外有了冲突,不管自家娃是否占理,也不管其内心是否真的觉得是自家娃错了,抢着道歉,惩罚自家孩子;其三是“讲道理教育型”,遇见事情,会了解事情经过后再做决定。即便是私底下,和孩子也是平等相处,在每个小事件中,和娃讲道理,说规矩。
显而易见,第一种家长是不符合社会规则,所以,这种家长是极少数的。但是,第二种家长在现实中却是大多数,特别是我的父辈那一代,基本大多数都是这样处理孩子的冲突。只是,作为他们的孩子,多少有点委屈。经年累月下来,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亲子关系,心理上总有种被他们抛弃的感觉。第三种家长是真正的教育型家长,一直为身边从事幼儿教育的朋友或老师所推崇,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第二天带娃到幼儿园,在等待对方家长和小朋友的时候,心情也比较忐忑,担心对方家长的态度,也担心自家小朋友的情绪。好在对方家长比较通情达理,老师也各种调和,整个氛围都比较轻松。这也算是我和宝宝的一次共同成长的经历吧。
吕坤《呻吟语》有云:“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在孩子犯错后如何对待的问题上,古人已给过警示。希望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们能用科学的方式面对犯错后的孩子,既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也能照顾到他们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