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黑川先生为「微」举的例子很生动。在西方国家,每座建筑物或住宅,都是由什么区什么街道多少号来描述地址,从规划的起初,先有路再有屋是普遍西方国家的思维。而日本则不然,尽管日本的建筑群也由区来描述,但区的概念是为了描述某群楼房才出现,而并非决定了建筑的规划——先有屋再有路才是日本人惯常的思维方式,道路依附于建筑而非决定建筑。我们对比地图,不难发现西方国家的道路、区域非常规整,而日本的区域划分却形状各异。
「微」是个体,是细节,它既可以组成整体、是整体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成为整体。「借景」是一种日本惯用的建筑手法被大家所熟知,远处的山景被融入庭院的风景中,这时候山景也是房屋的一部分,它影响到朝向、楼高,细节中体现了整体。
并
「并」离不开「微」,如果说「微」体现的是对个体的珍视,那么「并」强调的就是个体如何并列成为整体。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上,大家习惯于把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送入口中。而日本的餐桌礼仪则是直接按照不同的食量,把食物安置到每个人的面前;甚至在餐具的选用上,会根据年龄段的不同而分配不同大小的餐具。由于珍视个体,所以每个人的餐具、食物会单独安排。但是,个体的差异并不会影响到整体,甚至通过对个体的珍视,才成就了日式餐桌礼仪的整体和谐。
一幅画中可能反复出现多个处于不同时间的同一角色,日本的神佛派系由不同类型的诸多神佛组成,「并」注重个体。
气
「気」是日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它被翻译成中文时常用「气」,但英文中却是「energy」。
在我们熟知的日本装修风格——榻榻米中,不存在墙壁的概念。由一些轻便的屋板隔开一个空间,则成为了不同功能的房间,而体现日本房屋气场的,是柱子、房梁。在一片空旷的沙漠中,我们席地而睡,显然没有安全感;如果这时候有一根柱子,柱子则给与了我们安全感,柱子周围的空间是柱子的气场;如果这时候再出现几根围在一起的柱子,或许便能成为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人在外面柱子便是物体,人在里面柱子便成了环境,这些柱子产生的气场成就了一个空间。
「气」是感知,它是让别人感知到自己东西,同时也用它感知他人的存在、感知空间的存在。在如今人满为患的现代交通状况下,「气」确实被削弱地所剩无几。
间
「间」是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就猜到肯定会出现的词——「间」在日本文化中也很具代表性。
同样是风景画的例子,首先从细处出发,个体提供了画面的基本元素,而再通过个体间适当的画面布置,构成了最终的画面。这与中国的留白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房屋的例子,柱子提供了房间的基本要素,有了适当的分隔,空间自然成了房间,同时也可以相对简单自由地进行调整。
西方的「间隔」代表着间距,表达纯粹的距离外并没有其它意思。而日语中的「间」却是指恰到好处的距离,即相隔了一定空间,又不至于相距太多而疏远。
「并」的意识是在着眼细处的「微」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在「并」的个人并列之间,由细部关系所散发出来的「气」,又导致了「间」的出现。
日本的审美意识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这四个词便是很好的证明。如果要将这四个词图形化,这是我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