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部门的管理论坛聊的一个话题是团队的人才定位,可以这么说我们从未触及过我们梦想中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具备用户洞察能力、会做需求分析的产品经理,我们需要的是全栈工程师,我们需要的是通过专业力做管理的领导者。
马林在论坛上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技术人才应该分三个段位
第一段位,能够触动技术的底层逻辑,并做团队新技术引进的步道者
第二段位,能够通过技术架构的角度看问题,通过重构的方式改善现状,诊断团队技术问题并给出方案
第三段位,能够把日常的工作任务很好的完成
我个人觉得这个定位很清晰,最起码明确描述了每个段位人才的特点。
当场我们内部复盘了一下,得到的结果就是我们大部分的员工都集中在第三段位,部门缺少第一段位的人才。
最近部门把精力从产品技术氛围的搭建转移到研发技术氛围建设上。
过去的一个季度我们建立了一些机制迫使产品经理去思考,然后写出总结性的文字,目的就一个,锻炼思维。昨天夜里领导微信我说,产品经理不强制写深思了,这是一个标识,标识着我们要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继续坚持。
其实做这些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为了给团队每一个人一个理由,为什么你要在这个部门继续做下去,在这里你会得到什么,这个团队在传递着什么精神。
回想一下过往经历,我觉得这是“渠道”精神的延续。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由来,这是发生在14年的一个临时孵化项目,当时团队中的成员,现在已经各奔东西,第一名进入团队的员工是我,我也是第一位离开的人。
现在我们分布在不同的角落:
李垚(逆向)、郭峰(配送)、吴正轩(CMO-基础架构部)、王雄(交易平台)、范亮(配送)、高亚新(Y事业部)、孙源(华为)、王攀月(美团)、王家麒(逆向)
这个项目非常特别,它失败了,由于它失败,所以被大多数人遗忘。你以为我要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我要讲幸存者偏见。
成功者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的时候,非常容易犯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们称之为:幸存者偏见。
我们身边冲刺着成功者案例,每年的各种表彰总结,也是成功者的舞台,但失败者的经历也许才是大多数人值得关注的。
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我职业的转折点,在这里我变成了另一个人。
你只能写PPT
这个项目颠覆了我之前对产品技能的理解,曾经的工具全部发不上力,用Axure设计原型、用Word写文档、用Visio画流程图,都不是合适的方式来做项目“路演”,我只能用不擅长的PPT,那时根本考虑不到内容的深度,一切全倚仗动效,最后用的Prezi。
谁代表团队做演讲
大家提供素材,我来完成最后讲演稿的排版,谁来代表团队给老板汇报成为一个问题,还记得那是一个周末的夜里,团队几名成员分别上台讲演了一遍PPT,我由于紧张,都没有顺利的把演讲稿说完,最后选择了放弃,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锻炼这个能力。
看书了还不明白
那时第一次接触到一位爱读书的领导,没有耐心,动不动就扔本书让我们自己看原理,有段时间因为这个经常被批:“看书了怎么还不明白”,但是我没有放弃。截止到今天我已经阅读了122本书,现在这个习惯已经普及到全团队,唯一改变的就是没有了那句话,但是阅读这件事我们坚持到底
还有别的“设计”
用户场景设计、草图设计啥啥概念都是那时候第一次接触。
跟硬件团队接触,上来就给我们讲工业设计,怎么布线、如果做曲面、随手几笔画了个草图,看起来好专业,当时真后悔自己没有美术功底。那时研发第一次开始有场景不用只写“流水式”代码,我们也需要写一些驱动程序。
那时,一堆人围着一个POS机,一堆人写一个安卓程序。
产品协同办公
当时的产品跟研发闭环到一个项目组,产品的工作方式可以打破当时的大环境,第一次开始尝试如何做产品原型的协同设计,Axure+Svn,第一次原型也能做版本管理,说实话,这事我后来也在团队二次推广过,总结了一堆最佳失败实践案例。
“你提交了吗”
“我怎么编辑不了了”
“太难了,我先本地画吧,不然弄不完了”
攀月的声音不停在我耳边响起。
绿巨人的手机
这是一款只有绿巨人才能用的红色手机,我叫它“ATM购物机”。当在这上面第一次实现刷卡登陆认证、第一次能够浏览商品、第一次能够下单走黄金流程、第一次能POS刷卡支付,几个首单都是团队成员下的,最后它也只为公司带来了这点“收益”,但是我们成功的跑通了第一单。
有一天在公司总部发现了类似的自助贩卖机,我停下脚步上去看了看,虽然不是我们做的,但是内心满是回忆。
为啥用户选择你
当时,我们团队所做的产品,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对应的业务方,这确实给了我们极大的自由,但是我们瞬间又不会发力,没有人告诉你要什么,一切都需要你去推销,人家不愿意要,你就要去解释,最后答应了,推广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达到预期,这时候我在想,真不是所有事都是运营问题,你没有创造出一件值得用户使用的产品,一切后续渲染都毫无竞争力。
不联系也可以回忆
今天有感而发,不知道大家还愿不愿意提起这段过往,发微信联系一下每个人,发现没有人拒绝这段失败的经历,不管未来大家走到哪里,不走回头路,但我们可以时不时的去回想过去,我坚信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最值得你去回忆。
最后插播一段解释
幸存者偏见的一个案例
话说,在二战期间,美国统计学家沃德教授被授命研究如何降低战机被击落的概率。他的研究发现,飞机的翅膀是最容易被击中的部分,而飞行员的座舱和飞机的尾部则是被击中最少的部分。
但是依照当时的航空技术,机器的装甲只能局部加强,以免过重。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应该增强机翼,还是应该增强座舱和尾部呢?当时的作战指挥官认为,既然机翼最容易中弹,那么当然应该增强机翼了。但沃德教授则建议加强飞行员的座舱和飞机尾部发动机的位置。
沃德教授认为,作战指挥官的这个判断就是犯了这个严重的逻辑归因的错误:幸存者偏见。
从统计的观点来看,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但依然能够安全返航,而机尾部分却发现很少中弹。那并不是因为他不会真的中弹,而是因为他一旦中弹了,可能根本就无法返航。
后来事实证明教授的建议是正确的。联军的轰炸机被击落的比率显著降低。
摘录刘润《5分钟商学院》
回忆的彩蛋
二零一八年一月十三日于北京